繼央視3·15晚會曝光“餓了么”黑作坊事件后,近日又有消息稱,大量假冒綠茶餐廳、周黑鴨店鋪順利進駐美團網購外賣平臺,外賣衛生問題再度引發大家對這一新興產業的熱議。其實,外賣在大學校園同樣成為校園里一道別樣的風景線。外賣進入校園,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高校所在地區的經濟,方便了學生生活,但其對學校食品衛生安全、校園管理秩序、學生教育等影響也不容忽視。一些高校雖采取多種措施禁止外賣配送人員進入校園送餐,但其效果卻并不明顯。
學生:外賣受到大學生的青睞
基于提高學校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筆者對外賣進入校園所產生的問題進行問卷調查,并嘗試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為大學校園管理者提供了外賣公司如何有序進入校園的管理思路。本調研向高校后勤(校園)管理者共發放問卷20份,有效問卷回收17份;向安徽大學、安徽財經大學等5所高校學生隨機發放300份,有效問卷回收268份。
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大學生對于外賣進入校園的態度與高校管理者的態度成反比,82%的學生支持外賣進入校園,所以學校在是否強制取消或限制外賣進入時,還需要尊重學生意愿。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大學生選擇外賣的原因:44%的學生認為方便快捷,26%的學生認為外賣品種多、口味好,21%的學生因為學習(實驗)時間緊張沒有時間到食堂就餐,9%的學生因為優惠活動多,也有的學生趕時尚;學生每周訂購外賣的次數:60%為3次左右,21%為4-6次,個別學生10次左右;訂餐方式:品牌快餐店以網絡訂餐為主,小排檔、流動攤點則以電話訂餐為主。調查結果進一步顯示,外賣派送人員有83%是勤工助學的學生,因為外賣公司雇傭學生成本較低,且與訂餐學生方便交流,熟悉學校環境,進出方便。
校園后勤:安全隱患令人擔憂
調查數據顯示:校園送外賣車輛,58%為電動車,41%為自行車,也有面包車送餐進校園。在食品衛生方面,大學生僅關注外賣食品的外包裝是否衛生,對于食品原料來源、加工條件、經營單位是否證照齊全卻了解甚少。因此,高校后勤(校園)管理者對外賣進校園憂心忡忡,擔心外賣食品安全和擾亂飲食服務市場、影響校園環境衛生以及存在交通安全隱患。
更值得關注的是,外賣進校園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些高校食堂的正常運轉,甚至造成有的食堂經營難以維持,食堂歷史同期營業額下降近30%至50%,從而引發食堂經營者與外賣人員發生沖突與糾紛。同時,也增加了校園的衛生清潔壓力。特別是學生公寓內產生了大量的飯盒被隨意丟棄,嚴重影響了學生公寓衛生,還特別容易造成公寓下水道堵塞。
此外,有的外賣公司聘請學生送外賣從而影響學業,導致有的學生曠課,造成多門功課不及格。而校外人員派送外賣進出校園,則影響了日常校園管理。部分外賣公司誠信度不高,送達不及時,飯菜質量與宣傳單上圖片不符,學生維權難。
而那些不贊同食堂開設外賣的高校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學生食堂售賣系統難以與外賣平臺對接。二是,學校管理費是否合理收取問題。如:安徽財經大學后勤集團自主研發了外賣系統,學生可以通過手機APP訂餐平臺向食堂訂餐,但運行效果并不理想。
專家:“疏”“導”“控”結合
“新生行業有市場需求,但相關法律法規滯后,監管處于盲區,很多違規開設的外賣經營場所經營時間不固定,打擊難度大。”安徽省蚌埠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相關負責人戚仁江說。
安徽科技學院學生伙食民主管理負責人認為,當下應迫切需要提高從業門檻,允許有配送資質的外賣企業向學校提供服務。創新供餐模式,嘗試開設預約窗口以及訂餐平臺和送餐服務。利用學校食堂“吃得放心+就近快捷”的優勢贏得市場。
為了讓外賣這一快速發展的服務行業被大學校園合理合法地認可,安徽科技學院馬克思學院院長王有煒認為校園外賣運營,應采取“疏”“導”“控”三個手段進行管理。一是,提高食堂飯菜質量,設立就餐垃圾定點存放處;二是,進一步加強宣傳和教育,利用校園廣播、校園網、主題班會等活動形式,宣傳食品衛生知識,引導學生科學飲食。同時,允許學生開展相關形式的創業校園外賣運營,在校園內開展統一外賣業務;三是,加強校園管理,檢查外賣來源渠道,指定配送路線和領取地點,可嘗試收取一定的衛生管理費。學校應聯合相關政府部門依法對外賣進行有效監管,并依照《食品安全法》等相關法律,給符合條件外賣加盟店企業予以備案。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