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佘曉晨
編輯 | 文姝琪
李茜已經記不清上一次跟服務員說話是什么時候了。
早上八點,她在小區附近的一家早餐店坐下,打開手機點了一份小餛飩。她平均每周光顧這家店三次,但也沒記住老板的臉——只要掃描桌上的二維碼,她就可以在一分鐘內完成點單和付款。
餐飲業正在被技術重塑:在過去,微信和支付寶只是幫助消費者簡化了付款的程序,例如在一些熟食和水果店,顧客不再需要排隊買單,掃碼付款之后,老板就會聽到悅耳的“到賬通知”。
如今,掃碼點單的出現,讓整個交易過程變得更加“安靜”——二維碼代替了服務員,和消費者進行最密切的溝通。
服務員可能會忘了你是誰,但系統不會。想要點餐,就得允許獲取位置信息;想要獲得商家的優惠券,就要提供手機號;如果掃描出商家的公眾號,你就必須要關注,順理成章地成為商家的“私域流量”。
質疑開始出現。有觀點認為,這種完全電子化的點餐方式,讓“吃飯”這個充滿人情味的事情變成了一道程序,顧客和老板之間失去了本可能發生的連接。
更重要的是,在用戶不斷點擊“同意獲取”之后,誰也不知道,這些數據最終去向了哪里。
為了吃飯,必須交出數據?
在獲取用戶信息這件事上,每個掃碼點單的二維碼披著不一樣的“外衣”,但殊途同歸。
對于李茜來說,最能接受的場景是直接跳轉進點單頁面,就像她經常光顧的那家早餐店一樣。除此之外,第二種方式是進入微信或者支付寶的商家小程序——許多連鎖餐飲品牌都會開發自己的小程序。
李茜最討厭的是第三種:掃描出餐飲品牌的公眾號賬號。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必須關注公眾號,再進行一系列點單操作。 “需要關注或者注冊的,我都覺得很麻煩。但我也無法拒絕掃碼點單,不關注就不能點菜了。”
盡管掃碼點單的方式五花八門,對于商家們來說,最直接的訴求其實是節省人力成本。
一家數字點單系統供應商在宣傳中表示,傳統150平方米的餐飲門店可以在一個中午接待80單的客人,使用掃碼點單后,門店可以接待的客人為160-200單。
從小店鋪的角度,掃碼點單對于人力的節省更加立竿見影。對于大型餐飲品牌來說,用二維碼提供服務的目的遠不止節省人力。一位從事餐飲SaaS行業的產品經理告訴界面新聞,如今,各大商家都在說“降本增效”,掃碼點餐更深層次的作用就是“做用戶沉淀,然后再有針對性的做營銷觸達”。
這也是為什么,掃碼點餐變得如此復雜。在種種營銷策略的驅使下,商家對用戶信息的獲取已經遠遠超越了基礎的點單訴求。需要搞清楚的是,為了吃飯,我們必須交出更多數據嗎?
中國信通院互聯網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婕告訴界面新聞,《網絡安全法》第24條的確規定了實名制的要求,但這個要求存在前提:網絡運營者為用戶辦理網絡接入、域名注冊服務,辦理固定電話、移動電話等入網手續,或者為用戶提供信息發布、即時通訊等服務,應當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
“像掃碼點餐這樣的動作,并不涉及法律要求的實名制規則,如果系統強制要求提供手機號,一定是存在問題的。”楊婕補充道。
但現狀是,在掃碼點單系統中,索要用戶數據卻是十分常見的行為。
例如,在掃描小程序二維碼進行點單時,系統往往需要用戶的一系列授權,繼而進行下一步操作。這些授權的信息可能是微信賬號,包括昵稱、性別等個人信息,也可能是手機號和位置。
最大限度地獲取更多的用戶數據,已經成為商家和軟件服務商的共識。上述產品經理表示,在設計掃碼點單系統的時候,根據客戶的需求,他們可以設置是否獲取手機號。但通常情況下,為了沉淀更多的用戶數據,他們會建議商家進行獲取。
根據這位產品經理的描述,服務商會采用兩種方式,幫助商家獲得用戶的手機號:“一種是通過微信授權登錄直接下單,再通過其他營銷手段獲取手機號,比如辦會員卡;另一種就是要下單必須留下手機號,否則無法下單。”
“方便”的隱患
和移動支付取代現金支付一樣,掃碼點餐也有逐漸進化的過程。早在2017年11月,阿里巴巴旗下的口碑平臺就宣布開放智慧餐廳技術,提供包括智能點餐、服務通知、自助取餐等在內的方案。
后續的幾年里,美團與餓了么兩大本地生活服務巨頭,通過大量推廣和高額補貼爭奪線下流量入口。伴隨著這樣的趨勢,掃碼點餐的覆蓋率越來越高,背后的服務商也開始整合交易鏈條的技術能力。
根據艾瑞咨詢的數據,現階段,餐飲SaaS行業的頭部公司包括二維火、客如云、美味不用等和云快賣等。
值得注意的是,它們背后其實都有互聯網巨頭的身影:去年2月24日,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宣布全資收購餐飲SaaS服務商客如云,近日又全資收購了美味不用等;美團則在2018年5月就全資收購餐飲SaaS服務商屏芯科技。
這意味著,更多的數據正在聚集到巨頭手中。
除了互聯網公司,像海底撈、百勝集團這樣的大型連鎖餐飲企業,已經開發出自己的SaaS系統。根據官方數據,從2016年到2018年,肯德基通過線上點餐的方式積累了超過1.6億的會員。
更重要的是,大公司培育出的市場習慣,也讓魚龍混雜的小公司有利可圖。
艾瑞咨詢數據顯示,盡管受到疫情的沖擊,2020年餐飲商家仍有940萬家以上,而根據智研咨詢統計的數據,2019年本地生活SaaS市場的滲透率僅為20%。據界面新聞了解,幾家頭部平臺覆蓋的商戶數目為30萬-40萬左右,以此計算,頭部服務商以外,還有一片廣袤的藍海。
與之相對應的是,在餐飲行業,點菜和收銀硬件這種終端的成本較高,二維碼服務是最容易切入市場的環節,且開發成本較低。上述產品經理告訴界面新聞,掃碼點餐系統有一些開源現成的代碼,開發難度并不高,區別在于穩定性的高低。
對于一些小商鋪來說,價格低廉的小供應商可以滿足基本的需求。但是,這也意味著用戶的數據流向多了一道風險。
在體驗一個掃碼點單系統的后臺時,界面新聞發現,該開發商提供了兩種版本的系統:多店版本和單店版。其中,多店版系統統計的數據十分具體,除了訂單統計、收入統計之外,其設置的統計類別還包括用戶年齡、用戶性別和訪客統計。
在商家版系統的會員管理頁面,用戶的手機號、微信號及充值余額等一一顯示在列。此外,該系統還提供了外賣功能,在后臺,商家可以看到點單者的手機號、住址等個人信息。
這一系統的開發商來自于山東菏澤的一家本地企業,公司成立于2018年,未建立官方網站進行產品銷售。掃描該公司的體驗版系統后,屏幕會自動跳出提示,詢問用戶是否進行登錄。而注冊該系統需要提供手機號等信息,一旦用戶選擇“跳過此步”,就無法進行接下來的點單操作。
類似的公司還有很多——在天眼查搜索“掃碼點餐”關鍵詞,全國一共有83家關聯公司。這些還不包括沒有進行備案的服務商。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產品經理告訴界面新聞,正規的軟件服務公司會限制商戶訪問特定數據,但服務商可以看到所有商戶的所有數據。他還表示,通過此類數據,平臺可以提供一些運營的服務——“類似于收集商戶反饋,消息推送等”。
一次次掃碼點餐之后,越來越多的數據正在被泄露和利用。根據楊婕此前的研究,無論是小公司還是大公司,都很難百分之百地保證數據的安全。
在被技術籠罩的生活中,用戶的數據安全處于“四面楚歌”的境地:一方面,大公司急于利用數據進行分析,一些大數據殺熟的案例已經不算少見;而那些輕易獲得數據的小公司,則制造了更多的風險:除了本身的技術能力難以保證外掃碼點單,人為的信息販賣也是一大隱患。
2018年,新京報曾報道過不法分子售賣外賣送餐信息的事件,萬條信息售價只需要800元。IBM和 的《2020年數據泄露成本報告》顯示,客戶的個人身份信息占到了所有數據泄露的80%,是最經常丟失或被盜的記錄類型。此外,52%的數據泄露是由惡意外部人員造成的,25%由系統故障和攻擊造成,23%則是由于人為錯誤。
用戶可以說不嗎?
表面上看,點餐的用戶并不是沒有權利拒絕提供個人信息。但是,點擊拒絕也意味著,接下來的很多交易行為都將無法進行,商家提供的優惠和福利也不復存在。
這也是無法對此類收集行為進行根治的原因:從法律上來說,這屬于一種隱形的“強制”,處于數據治理的灰色地帶。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數字經濟與法律創新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許可認為,在餐廳不處于市場壟斷地位的情況下,是否提供人工點單服務是商家的經營自由,消費者也有權因為商家不提供某種服務選擇離開。
消費者除了用腳投票,是否就對這種隱形“強制”束手無策?
在全球范圍內,收集用戶數據的行為正在逐步受到約束。2018年,歐洲信息法案GDPR( Data ,通用數據保護條例 )生效。根據這一條例,用戶的姓名、身份證號、郵箱等常規數據受到保護,用戶的位置、DNA信息等等也算個人數據,這些科技公司要收集這些數據,必須經過用戶明確同意,不能偷偷使用或儲存。
而在中國,首部針對個人信息保護的專門立法《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也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根據《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的規定,處理個人信息的同意,應當由個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確作出意思表示,個人信息的處理目的、處理方式和處理的個人信息種類發生變更的,應當重新取得個人同意。此外,基于個人同意而進行的個人信息處理活動,個人有權撤回其同意。
有案例正在表明,法律的約束已經讓環境發生一些改變,個體對于信息保護的意識也在逐漸提升。去年11月,一位消費者為了防止“被人臉識別”,戴著頭盔去南京售樓處看房。之后,南京對全市安裝人臉識別系統的售樓處進行了檢查,部分企業拆除了人臉識別系統。去年年末,天津人大表決通過《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其中第十六條規定,市場信用信息提供單位不得采集自然人的生物識別信息。
實際上,楊婕認為,一直以來,相關法律都對互聯網采集數據進行了明確規定,《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只是將這些問題聚集到了一起,但如何從根基上把法律落到實處,需要監管的推動。就消費者個人而言,她的建議是,舉證或者走訴訟渠道相對來說成本較大。因此,“最好的機制是給予用戶投訴舉報的渠道。通過這樣的機制,用戶可以促使監管機構,用行政手段的介入去解決問題。”
(如果你對本文有什么看法,歡迎添加作者微信交流:-007)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