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使用微信點餐服務。
佛山有高校飯堂推出微信點餐服務 點餐兩三分鐘搞掂
在用餐高峰期,學生飯堂取餐窗口排起的等候長隊,是高校的一道風景線。不過如今在工業4.0時代,連學生飯堂打飯都要實現“互聯網+”了。記者昨日從廣東東軟學院了解到,該學院在飯堂推出微信點餐服務,學生提前在手機上就可以點餐,在用餐高峰期,通過這一軟件的學生等候時間有望從10多分鐘縮小至兩三分鐘。
新鮮:課堂上微信就把飯錢給付了
“女神猴”、“有一腿真猴”……看著這些套餐,是不是有點云里霧里,但對于東軟學院的學生而言,這些讓人忍俊不禁的名字分別代表了不同的飯堂套餐。
上午11時,老師還在上課,肚子已打鼓的張同學拿出手機,點開了微信。上課時間聊天可不是為了干別的,解決午飯的溫飽問題,才是正道。張同學打開微信,進入一個公眾號的頁面,輸入“暗號”,對面就彈出來一個訂餐入口。
點擊訂餐入口的“傳送門”,張同學選擇自己學習,就可以看到“女神猴”四款不同的套餐,為貼近如今90后,套餐都取了網絡語言的名字,比如“有一腿真猴”的套餐,實際上包含“土雞腿一只、土豆絲一份、鹵蛋一個和白飯”,售價9元,選好自己的午餐后,張同學提交訂單,并且通過微信支付,就提前把自己的飯錢給付了。
這時候張同學的微信收到一個二維碼,用了一分鐘搗鼓完這些操作后,張同學繼續安心上課。上午下課鈴響起后,其他同學收拾起課本,開始向飯堂“沖鋒”,而張同學卻一點也不著急,慢悠悠地走向飯堂。
到了飯堂的時候,已經有“一大波”同學在窗口前點餐,“這個、那個、還有這個……點餐、用飯卡付錢”同學們的手指指哪,飯堂師傅勺子就指向那里,可是還是要等上不短的時間。張同學進入飯堂后直奔標注著“自選餐”的“免排隊窗口”,拿出自己手機上的二維碼,嘀的一下,數秒鐘后,飯堂的師傅就已經把準備好的套餐遞到了張同學手上。
學生:之前排隊等10多分鐘如今立等可取
記者了解到,類似這樣的“互聯網+打飯”技術,目前已經至少在佛山兩家高校開始使用。除了廣東東軟學院外,廣東輕工職業學院(南海校區)的學生,也能夠享受這一技術為學生帶來的便利。
據東軟學院校方老師告訴記者,“互聯網+打飯”技術從上周四開始首次測試,首批“試水”四款菜式,之后會陸續推出更豐富的選擇。
“目前首次測試針對小范圍同學,只在中午進行使用測試飯堂點餐,針對學院各社團的同學們,每天供應100份,每一份價格為9元。”東軟學院校方老師稱,如果技術成熟了,今后會放開點餐數量的限制,方便更多同學使用。“和傳統的高校飯堂取餐相比,使用該平臺可以讓學生飯堂提前掌握學生的用餐需求,從而進行準備,壓縮了學生到飯堂后等候取餐和師傅打飯時所花費的時間。”相關負責老師稱。
記者從使用過該技術訂餐的學生了解到,該技術每天吸引不少學生嘗鮮。上周四剛開始使用的第一天,由于同學們首次使用,似乎有些不適應,但是在飯堂工作人員的指引下,很快恢復了秩序,拿到已經打包好的套餐。隨后幾天取餐的時間都在1分鐘內可以搞定。“之前如果是到了飯堂后再等候點餐,可能要十多分鐘,確實快多了,而且不用帶飯卡了。”東軟學院有學生表示。
據了解,除了取餐方便了外,學校為了鼓勵學生使用該軟件,該項服務不僅免費,還在飯菜價格上推出了一些優惠,“之前我們學校學生在飯堂用餐,大約一頓飯是10元左右,現在提前點餐只需要9元。”
現象:高校重金花千萬元打造星級飯堂
記者了解到,在佛山高校不少飯堂,近年來通過飯堂開放日等方式加強和學生溝通,采納學生的建議,讓高校飯堂的傳統面貌發生了不小的改變。
除了新進引入的“互聯網+打飯技術”。在外部環境上,不少學校花本錢給予升級。比如被稱為廣東最豪氣學生食堂的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南海校區的“星級食堂”,之前就在網絡上引發熱議和關注,讓其他高校的學生著實“羨慕嫉妒恨”。
記者了解到,在該校飯堂投入將近1000萬元,對飯堂進行了改造裝修,增設了卡座、T臺、西餐區、先進的多媒體音像和投影設備、種類豐富的書籍,根據不同的需要,這里可以組合轉換成書吧、會客洽談區、學術報告廳、時裝走秀區。
據介紹,在該校飯堂,除了普通的點餐窗口外,還有日本料理、韓國燒烤等特色美食區域。再比如在佛山科學技術學院,近年來也在不斷對學生飯堂進行創新嘗試,比如在部分校區飯堂引入川菜、湘菜等特色風味小吃,滿足學生不同口味。該校后勤負責人也曾透露,也擬將個別校區作為試點,引入一些優質的餐飲企業,給學生提供類似廈門大學一樣的學生自助餐。
學校:提升飯堂服務是增加學校軟實力
為何近年來學校熱衷改善學生飯堂用餐環境和口味?對此,佛山有高校負責人透露,食堂文化建設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飯堂也是學校的軟實力飯堂點餐,尤其對于一些學校招生,飯堂好可以成為其宣傳的品牌之一。”
據了解,佛山高校飯堂盡管在硬件上有改善,但是價格上依然走親密的路線,比如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南海校區的星級飯堂,就要求大眾菜低價菜的比例控制在70%以上,學生六七元以上就能夠吃得很好。(文、圖/廣州日報記者陳昕宇 通訊員羅修坤、鐘云海)(編校/黃瑞瑩)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