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你們都沉溺在《外賣騎手外賣平臺,困在系統中》這篇萬字長文(以下簡稱《系統》)及其余波之中。
對外賣小哥的憐憫、對算法的批判,對兩家平臺申明的支持與反對;
同學圈的抒發、社區的爭辯,再加上各路媒體們的推波助瀾。
一時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好不熱鬧。
讓包括我在內的每位人,都似乎能以置身事外的身分賜教江山,卻又略帶代入感地參與其中。
現在熱點退卻,讓我們有時間沉下心來思索一個問題:美團、餓了么這種外賣平臺的價值,到底在那里?
回答這個問題很重要,它決定了平臺存在的必要性,否則外賣平臺就只是一個你們口中所說的“剝削者”,在用“算法”這種所謂的無情工具,榨取著外賣小哥們的勞動價值。
1、從校園創業開始說起
外賣平臺是如何誕生的呢?
我相信,在餓了么、美團等平臺誕生曾經,外賣平臺這個創業idea,一定排在所有學院校園創業idea的Top3(餓了么本身也是從校園創業中走下來的成功案例)
那時校園里有許多不安分的學院生,她們可能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和看法:
我上鋪那頭“豬”,每天都要我給他帶飯;
而每一層宿舍甚至每位教室,都起碼有如此一頭“豬”;
這么,全校起碼就有成百上千頭“豬”;
假如我做一個外賣平臺,把周邊的旅館、小餐廳,甚至是飯堂菜單都遷往線上,一定很有市場。
想百步不如走一步,那我們就開始干吧!
搭建一個外賣網站,說簡單也不簡單,說難也不難:
哪個年代沒有成熟的公有云,網站開發可以外包,但服務器硬件、運維都得自己解決;
不過,那時你們也都還在用摩托羅拉,不用考慮版、iOS版,更不用考慮哪些小程序版,只須要一個B/S構架的Web網站就可以;
營運方面,校園周邊的店家就這么些,和她們談妥合作模式后把菜單用來,錄入到網站后臺;
一切打算妥當,印上這么幾千份傳單,在中學里掃樓塞到每位寢室的門縫里邊;
一個學院校園外賣網站就這樣上線了。
其實,很快這樣的一個外賣團隊會開始遇見各類問題:
比如支付方面,那種時侯在線支付方法是相當短缺的,大部份時侯還得依賴貨到付款或則預沖值;
比如用戶習慣方面,許多用戶還是更習慣于過去的電話預定,所以網站依然須要打算座席來承接這部份訂單;
比如菜單更新方面,商戶端幾乎沒有用筆記本的習慣,菜單的更新仍然須要定期地借助營運團隊線下接觸來完成;
……
這種問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與時間的推移,可能到如今早已不再是問題了。
最終留出來的,也是最棘手問題只有一個,這個問題能夠解決,決定了外賣平臺最終能夠持續生存:配送問題
2、外賣平臺的本質:配送業務
2011年,一篇知乎回答登上了當時的知乎晚報,文中描述了當初外賣網站營運的三種模式:
1.為自家餐飲品牌提供外賣服務,比如KFC網上訂餐;
2.從事第三方配送,比如點我吧、飯易得;
3.僅提供購買平臺,配送由商家自己配送;諸如129T;
做外賣平臺創業的學院生們很快發覺,自己身陷了兩難窘境:
要么,完全不碰即時配送(模式1&3),做一個純粹的所謂互聯網創業者;這些模式用處是比較輕,但有自己配送能力的店家少之又少,大多是小型連鎖品牌,面對她們可能連碰面磋商的機會都沒有;
要么,自建即時配送體系(模式2),才能容納更多店家餐食更豐富,而且這樣一來,要么一上來就得雇用職工,要么自己就得親自上陣;無論怎樣都要重好多,把一個“性感”的互聯網創業弄成了不這么“性感”的“跑腿公司”。
對于用戶來說,你是哪種模式并不重要,用戶只是單純地希望店家/餐食種類多、配送速率快,之后單價稍為比堂食多這么一點點就好。
我們事后從美團、餓了么等公司入局后的結果來看外賣平臺,似乎是能否控制配送交付質量、同時解決大部份店家配送問題的模式2笑到了最后。
也正如那篇文章中,作者最后總結的那樣:
第三方外賣訂餐網站本質不是網站,而是一個跑腿配送公司。
這么現今問題來了,作為一個跑腿(即時)配送公司,美團、餓了么等存在的意義在那里呢?不就是雇人送個外賣,之后從配送費里抽成、壓榨配送員嗎?
或則,我們提出一個更的問題:配送業務要怎樣創造價值呢?
3、即時配送業務的優化
假如我沒記錯的話,那時吉野家、肯德基那些專送的配送費都是固定的,20元/單。
這個配送費可真是太貴了,都趕上一個雞腿堡+一對雞翅了。
所以,假若要點餐的話,最好是問問同事要不要一起點,這樣分攤出來每人就至多只須要10元/單的配送費了。
“20塊錢的配送費太貴了,要單獨點的話我肯定不點”,同事說。
但是并不是每次運氣都那么好才能找到認識的人拼單,同時間下單的,有可能是對門老王、樓下小黑這樣的陌生人。
這種新訂單形成的前提,是配送費的增長,比如從20元/單降到12元/單。
這樣一來,配送平臺能夠安排配送員兩單并做一單送,而且從不抽成改為每單抽1元。
我們會發覺,經過這樣調度以后,配送員提高了一倍的效率;而與原先單個訂單相比,配送員跑的路程不變,但各方都獲得了更多利益:
若果只是這些簡單的合單,星巴克、肯德基這樣的品牌店家自配送也可以做到,外賣平臺的優勢在哪呢?
我們在這篇文章中以前聊過這個話題,事實上,品牌店家的自配送模式有一個天然的缺陷,那就是回程是空載的,配送員的負載率上限就只有50%。
而平臺配送模式本身決定了,配送平臺有機會進行全面調度,因而才能將全程都借助上去,即讓配送員回程時攜帶另一店家的訂單進行配送:
其實,實際情況極少有像上圖那樣完美的情況,才能達到接近0%的空載率。大部份時侯,騎手都是在頭上已有多個訂單的情況下,在一個片區內不斷地接單、取餐和送餐:
這個過程中的效率改進,本質上還是來自前面的兩種優化方向:騎手同時配送多個訂單(合單)降低負載率,以及通過調度降低騎手空載率。
整個物流行業的優化方向,也是這么。
正如上面合單案例聽到的那樣,效率優化后各方就會從中受益,在這個過程中平臺提高的效率越多,所有參與方分享的利潤就越多。
4、ETA(送達時間預估)的來歷
總的來說,外賣平臺的作用,并不只是簡單地進行利益的分配。
假如我們只是將外賣配送視為一個零和游戲,當希望降低騎手收入時,想的方案都是讓用戶多付配送費,或則讓店家和平臺補助配送費,這樣的思索方法只會讓我們停滯不前。
外賣平臺真正的價值,在于借助物流行業的規模效應,耗盡可能優化的調度方案完成配送,挖掘和獲取效率差。
而這些效率差帶來的利潤,實際上是由用戶、商家、騎手、平臺共享的。
共享的比列,則取決于騎手求職市場供需、用戶與店家在外賣市場的供需、外賣平臺之間競爭等各個均衡點中,每位角色所處的位置。
其實,這些調度方案是十分復雜的。
美團的首席科學家夏華夏,在去年極客景區的一次分享中舉了這樣一個反例:
假如一個外賣騎手,接到了5個配送訂單(即5組從不同店家到不同用戶的配送任務),這么這5個訂單可能的配送方案就多達種。
要在短時間內從這些配送方案中找到最優的一組,這還只是一個騎手接5單的調度任務;
美團外賣目前有上百萬騎手,日訂單突破了4000萬,調度方案可能性的數目級可想而知。
這樣的調度規模遠遠超出了人類的能力范圍,因而機器與運籌優化算法當仁不讓地接下了這份工作。
而讓算法才能完成調度的前提,就是在《系統》一文中被非議最多的、也是這套算法的核心部件之一:ETA(Timeof,送達時間預估),即給定一個訂單,預估其送達時間。
為何說ETA這么重要?由于它除了影響著用戶體驗,也是后續調度算法和定價模型的核心輸入參數。
假如ETA低估了配送時間(預估時間小于實際時間),這么騎手會有一段時間的空載或載重不足;
假如ETA高估了配送時間(預估時間大于實際時間),這么除了這一單會延后送達,后續已分配的其他訂單也受影響。
所以ETA須要對配送時間進行一個確切地預估,無論是低估還是高估,就會對整體配送調度方案的效率形成影響。
美團技術的這篇文章,詳盡地解答了在ETA這個模塊中,都有什么工作(比如用戶地址解析、交付點降維、路徑規劃等)、考慮了什么誘因(如寫字樓扶梯、定位地點、傳感器數據、商家歷史數據等),以及還面臨什么挑戰(天氣、交通變化等)。
這兒我們就不展開聊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點擊上文鏈接了解。
5、兩個回應:冰火兩重天
ETA系統其實不是完美的,其中有好多預估不確切的,也包括《系統》一文提及的路徑規劃問題、高峰扶梯問題等。
這兒面有數據采集的誘因、數據稀疏的緣由,也有模型本身的不足。
比如對部份店家數據的缺位,影響對店家出餐速率的預估確切性;或則系統可能沒有辨識到騎手的徒步狀態,所以根據步行推薦了一條逆行的路線等。
美團在此后的回應中沒有詳盡解釋這種誘因,而是大方地承認了自己系統存在問題,并提出了多項措施進行改進。
這樣的回應可以說是中規中矩,可圈可點。回應發出后,也博得了大部份人的贊揚。
不過我倒是認為這份回應之所以被認可,更大的緣由是同行烘托得好。
由于在此之前,餓了么搶鮮發出了一份回應:
這樣的回應初看沒哪些問題,甚至有這么一些人性化;
但細細尋思,這也許是一下子把“催促騎手準時送達,致使騎手安全風險降低”的圍巾扣到了用戶身上:
未來騎手要是在配送我的訂單時發生安全車禍,是不是就是由于我不點這個按鍵造成的呢?
假如我點了這個按鍵,那是不是騎手就先送其他單去了(總之我晚到一會兒沒關系)?
甚至我是不是自此被打上一個“老實人”的標簽,在未來點外賣的時侯都排在前面配送?
……
可想而知,這樣的回應發出后,是如何被回過神的用戶們罵上了熱榜熱搜。
其實我們常說,公關行為本質上是心態小于內容,不過這樣未經深度思索的解決方案,還是不發的好。
還是那句話,我們不能始終局限在零和游戲的思維當中。
想讓騎手配送時間不這么繃緊,不能僅僅依賴用戶在配送時間上的“施舍”,或則是平臺在規則上的讓步。
6、困局何解?
解決方案,雖然并不一定局限于更好、更精準的算法。
騎手的配送時間這么繃緊,究其根本,源自外賣需求的峰谷效應,即我們之前聊過的:外賣需求真正的高峰,只是在早晨和下午各兩個小時的時間里。
在高峰期,每一個騎手都是滿負荷、超負荷狀態,頭上都有多個訂單,若果遇上惡劣天氣還容易爆單,這些情況下超時在所難免;
但在閑時,騎手的配送時間就相對充沛,有時想接單都不一定有單,你甚至會見到騎手在街邊刷手機。
所以,對于《系統》一文中騎手被時間追趕的情況,假如我們只關注外賣配送調度的算法優化,這么它總歸有一個極限,并且優化的難度會越來越高,邊際效用遞減。
同時,無論算法如何優化,都改變不了外賣需求的客觀分布規律,高峰期的運力緊張情況在所難免。
只有在高峰期降低運力,才有機會減緩或改變這些狀況。
有什么方式可以降低運力呢?
《系統》一文中,展示過這樣一張騎手排隊等扶梯的動圖:
我們會看見,每位騎手都拿著自己的訂單,須要配送到這個大樓的不同樓層的用戶手中;
假如這時,才能有一臺室外配送機器人,將那些外賣歸集到一起,接出來再通過扶梯或走道依次配送給每位用戶,考慮到多人等扶梯的時間耗損,這樣的方案可能會更優:
這些挖掘效率差的邏輯與之前的合單也是類似的,同時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種機器人就相當于額外降低的運力,這種運力在高峰時期的效率提高會愈加顯著。
事實上,美團在五年前就發布了無人配送平臺MAD,同時美團也投資了研制無人配送機器人的一些公司。
只不過這種并沒有彰顯在上周的回應該中。
還有讀者會問,不必弄得如此復雜?既然高峰期騎手數目如此緊張,那多招點騎手不就好了?
倘若從整體去思索騎手供需的話,還會發覺,要不要多招騎手,雖然是由市場決定的。
假定現有其他環境變量不變(外賣單量、每單配送費等),騎手的整體收入不變,倘若直接降低騎手的話,也就意味著,騎手的平均收入將會增長;
假如騎手的平均收入增長,才會有騎手退出這個工作,騎手的供需又會回到之前的均衡點。
由此可見,倘若不降低騎手的整體收入,單純地急聘騎手并不能解決高峰時期運力問題。
這么如何降低騎手的整體收入呢?
回到之前的外賣需求分布圖,在需求低潮區,我們看見了大量的閑置運力,倘若這種運力才能更多地投放到其他一些非外賣的配送業務(如商超類、跑腿類,甚至是同城快件等),騎手的整體收入會得到提高。
假如騎手數目不變,整體收入提高也就意味著騎手的平均收入上升,進而讓更多的人加入這份工作,直至騎手供需達到新的均衡點。
在這個過程中,運力得到了新的補充,一定程度上也能減輕高峰期的供需壓力。
外賣業務困境的緩解有賴于非外賣業務的發展,騎手接更多的相機而才能減輕外賣高峰時的壓力。
如何樣?這樣的推論是不是有一點反直覺?[笑]
7、我們還在擔憂哪些?
最后,我們還是回到最初的文章與風波。
《系統》一文發酵了一周,在看都有10萬+了;
人們的抨擊到底是一種廉價的憐憫,還是出于對自己未來職業生涯的擔心,又或則是發覺自己職場的境況與騎手無二的共情?
我想可能兩者皆有吧。
除此以外,從公共安全的角度看,我們還有一件值得關心的事情——負外部性。
哪些叫負外部性?
這是一個經濟學中的概念,反映的是一個經濟主體的行為對另一經濟主體的不利影響。
比如,水源上游的鞋廠排放廢水,對下游村民的生活形成不利影響。
在外賣這個事情上,外賣平臺、平臺上的用戶和店家、騎手共同組成了一個經濟主體,所有那些角色都在這個經濟行為中受益;但這個事情對公共交通卻有越來越不利的影響,也讓無關行人曝露在更大的風險之中。
負外部性的問題,沒有辦法僅依賴市場解決。
常見的處理辦法,是政府對向社會形成這些負外部性的行為課稅或則罰金,通過這些降低額外成本或成本轉移的方法,迫使后者改進自己的行為,降低或去除負外部性。
但不曉得外賣平臺們,是否意識到了,自己作為受益一方的一部份,也是最有能力作出改變的一部份,應當為降低和清除這些負外部性作出努力。
還是只是把來自警察的罰單,簡單粗魯地轉移給了騎手、城市代理商;
把發生交通車禍的風險,也簡單粗魯地轉移給了保險公司?
有沒有可能,在檢測到騎手行駛數據的情況下,對于不超速、不逆行、不違章的騎手給與一些獎勵或補助呢?
哪怕只是把它當作雇主責任險中的優選體呢(類似車險中的零出險次年讓利)?
8、結語
是的,我們其實可以責怪算法。
雖然算法不會說話,還不了嘴。
但算法本身是一個挺好的工具,它還能幫助我們獲取更多效率差、創造更多價值,讓一個零和游戲,變為一個多方共贏的游戲。
同時,也沒有那個算法是完美的,隨著它在現在工作生活中應用占比越來越高,許多缺陷也會被不斷放大,哪怕是千分之幾的異常率,在海量業務量的情況下也有可能是每晚上千人遭到影響,須要我們時刻關注和解決。
算法優化本身帶來的利潤,是邊際遞減的;
有時我們不妨看向算法之外,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找尋更多樣化的解決方案。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