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浦口區華西街街道橋北社區飯堂,前來用餐的居民絡繹不絕。記者楊鈮紫攝/視覺西安
■橋北社區飯堂自開門營業以來,社區飯堂所在的華西街街道與瘋狂掌門人聯合探求出了“社區飯堂+”模式,包括“社區飯堂+剛需人群”“社區飯堂+學堂”“社區飯堂+就業”“社區飯堂+新時代文明實踐”等,通過政府扶植、企業優惠、市場化營運,實現了社區飯堂可持續性發展
坐落浦口區華西街街道的橋北社區飯堂成了名副雖然的“網紅”店,每晚來這兒用餐和打卡的老饕絡繹不絕,不少人用完餐都會打包美食帶回去,飯堂平均每晚的用餐人數1200余人,甚至有時三天超過2000人,受到不同年紀段人群的青睞。橋北社區飯堂甚至還出現在了某中學高中時政政治的卷子上。
一家社區飯堂何以成為大眾關注的“網紅”店?又有什么做法值得學習?4月24日,上海商報記者抵達一探究竟。
餐食物美價廉花樣多
品質不輸飯店旅館
下午12點,橋北社區飯堂里飄出飯菜米面的香氣,取餐區人頭攢動。
正在就餐的幾位姐姐告訴記者:“這里價錢合理,我們基本上每位禮拜都來。最開始我們并不曉得這兒是社區飯堂,只曉得它的豬肉面好吃。”
記者見到,這兒的餐食與普通社區飯堂不一樣,說是個大型的小吃城也不為過,1200余平方米的飯店全天候開放,每晚可接待萬人就餐,一日三餐哪些都有,例如各類特色小吃、手工小包、紅糖包子、花卷、小碗菜、套餐、小烤肉等。
不僅產品豐富多樣,其品質也不輸給一些餐廳酒樓,飯堂的主理人是烹調大師、原天津賓館技術經理董渝生,而幾位大廚掌門人也是上海央視《麻辣面對面》小面擂臺賽中斬獲“五大掌門”稱號的餐飲老總,均取得了專業烹調資格證書,包括飯堂的顧問團隊也都是行業里德高望重的高手,職工則是門派自己培養下來的弘揚人。
整個飯堂的臥室公開、透明,老饕進餐同時還可以參訪面點師操作和教學,菜品也非常優質新鮮。
飯堂的墻壁張貼著價目表:“大白包子2元,社員價1元,奶奶社員價1元;面館7元,社員價5元,奶奶社員價3元;雞雜飯7元,社員價5元,奶奶社員價4元,周末3元……”
與市場價相比,許多餐食不到正常售價的一半,各類食材都有特價價,為困難奶奶一人一年起碼可以節約五六千元。記者發覺,好多奶奶在這兒用完餐后,就會打包一大袋食物回去。
“民辦公助”模式引入企業
注冊社員達6000余人
浦口區華西街街道橋北社區黨委主任黃磊介紹,橋北社區60歲以上奶奶、困難群眾、殘疾人等群體加上去占社區總人口的30%。一日三餐成了她們生活的困局。
浦口區民政局為解決老年人吃菜困局,頒布了營運補助新政,大力支持創辦食材有特色、對老年人有讓利的“民辦公助”社區飯堂,讓老年人在家旁邊才能享受到便宜、便利、營養的助餐服務。
2021年,街道和社區引進了集餐廳、食堂、培訓于一體的餐飲企業——瘋狂掌門人,來到橋北社區共同創辦社區飯堂。
正如橋北社區飯堂墻壁掛著的“社區飯堂,民心所向,老有所依,老有所享”的開店理念,這兒推行實名認證,ic卡服務,針對轄區60歲以上奶奶、困難群眾、失獨、殘疾人等群體免去每位月15元的社員費用,同時享受特殊折扣,折扣最低可達5折。
對行動不便的奶奶及獨居孤寡、高齡奶奶,志愿者們都會送餐上門,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非轄區奶奶全年收取15元注冊社員后也可享受同等特價。而60歲以下周邊市民、上班族每月收取15元社員費,則可享受高于市場價的普惠。
記者見到,飯堂的生意極為火熱,一到飯點就排起長隊,前來喝水的不僅本轄區的奶奶,還有不少專程從綦江、沙坪壩、南岸等地趕來的,她們基本都是通過抖音直播慕名而至,過來第一件事就是加入社員,最受奶奶們歡迎的是其特色菜肴排骨面和雞雜飯。
橋北社區飯堂負責人龔洪明告訴記者,目前飯堂注冊的社員有6000余人,其中一半是轄區的老年人,另外有一半是其他社區的。
創新“社區飯堂+”模式
走出可持續發展之路
橋北社區飯堂“火”出了圈,前來取經的人更是源源不斷。
翻看龔洪明的同學圈,除了有來自上海其他區縣,還有來自上海、大連、廈門等外省的同學來學習考察。
“真的是接待不完,基本每周都有人過來。”對于社區飯堂的發展現況,龔洪明很是得意。
據了解食堂預訂小程序,社區飯堂自開門營業以來,街道與瘋狂掌門人聯合探求出了“社區飯堂+”模式,包括“社區飯堂+剛需人群”“社區飯堂+學堂”“社區飯堂+就業”“社區飯堂+新時代文明實踐”等,通過政府扶植、企業優惠、市場化營運,實現了社區飯堂可持續性發展。
“我們除了提供基本助餐服務,還因地制宜拓展了其他服務功能,滿足其他服務需求。”龔洪明介紹,例如以“社區飯堂+學堂”的服務模式引導公共服務資源向飯堂延展,舉辦學員培訓、就業扶貧、家政服務等多項服務,變“輸血”為“造血”,有效解決社區飯堂公益與贏利平衡困局。
記者了解到,瘋狂掌門人通過短視頻形式開辦線上直播課程,吸引有就業、創業需求的人群前來學習,讓公益價值最大化。龔洪明說,目前已培訓廚藝技能1500余人次,解決就業1000余人,線下培訓累計1500余人。
社區飯堂還探求在飯堂設置公益性崗位,充實飯堂管理服務力量,為困難家庭和有一定勞動能力的殘障人等就業困難人員提供就業機會,探求“商業+公益”模式,對面館、套餐、冒菜、包子包子等多種餐品進行分類成本精細化管理,并加入華新“互助會”,掛牌“愛心店家”,積極承接公益項目,在社區飯堂實現積分“愛心券”兌換雜費。
“除了堂食,我們還實行‘精打算餐+智慧點餐’的方式。”龔洪明稱,她們先在社區登記了解每日進餐人數以及食材數目,做好采購計劃,同時,聚焦重點人群舉辦個性配餐,為糖尿病病人提供低脂健康餐,為高血糖病人推出低鹽低油餐,推出同學小聚、生日宴等服務;推行免費送餐服務,依托智慧養老綜合服務平臺,開發訂餐微信小程序,由老年人本人或親屬代為舉辦網路訂餐,讓老年人足不出戶即可實時訂餐或預訂隔日三餐。
黃磊表示,社區飯堂還建立了多元參與的服務格局,推出“愛心煎餅”項目,以社區飯堂志愿者為導師,干部社區工作者為引導,志愿者和親子家庭共同參與,每位假期在社區飯堂做餃子、賣餛飩,做好的煎餅獻給特殊群體,或捐贈募集愛心資金。
同時,把新時代文明實踐融入其中,將總支建在飯堂,干部黨員、“小馬”宣講成員進餐堂食堂預訂小程序,文化活動吞咽堂,借助“我們的春節”等系列活動,采取飯堂引進或群眾自發組織等方式,面向群眾廣泛舉辦文化娛樂活動。
華西街街道黨地委校長林松介紹,目前,橋北社區飯堂正在升級改建中,將降低社區養老服務的功能,構建出集社區飯堂、休閑娛樂、文化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活動場所,真正讓奶奶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記者楊鈮紫實習生邱悅)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