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玉楊
創新常常來自小公司,而大公司則以效率見長。
這點不須要太多論證,大公司的“路徑依賴癥”正是制約創新的根本。
無論認同與否,創新是小公司的宿命,也是“屠龍少年變身為龍”為數不多的捷徑。但“野蠻人”向“文明人”的進化中,對社會規則的理解與融合總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于是,當共享經濟大潮來襲,吵鬧的聲音正在從一刀切式的封殺轉向立法嚴查。
比如共享自行車摩拜、ofo通過定位、紅包車、信用積累等賞罰手段形成行業規范,企圖解決共享自行車導致的負面影響。而政府則是“灰度管理”,給與創新者一定限度的施展空間。否則,任何一方的“不作為”都可能對這個新生行業引起擊潰。
好多人形容“創業就像走鋼絲”,作為攪局者,創業者更須要在激進與保守之中找尋平衡感,這是作為一個創業者的基本自我修養。
相同的情形也在“同城快件”行業輪回:關于人人快送的質疑與指責與早年“淘寶買電腦送板磚”的傳聞類似,對于未知的焦慮迫使人們觀念趨向保守;但正是社會的鞭笞讓“同城快件”不斷變遷,以至于讓這份工作看上去和用戶“傳統觀念中的貨運配送”并沒有多大差異。
人人快送說好聽點是“第一個吃龍蝦的人”,實際上應當算是“第一個趟雷的人”,在吃到第一口龍蝦之前,哪能吃、哪不能吃、怎么吃都是問題。
最先被指責的是,這種“兼職快件員”的社會來源,以及訂單貨品的安全性。受制于公民信用體系的缺失,人人快送的誕生時機并不算占“天時地利人和”,這是國外C2C模式的天然障礙。人人快送須要自己構建一套信用評價機制,自己作為擔保方來對平臺兩端用戶進行信用評價甚至擔保。所以眾包貨運最終還得從信用體系開始著手。
如今同城快件的眾包模式大都通過實名認證、培訓、考核作為入門條件對兼職快件員進行篩選,這是信用評價體系的基礎;而對訂單貨品的檢測、配送過程GPS同步追蹤以及配送結果的評估是信用評價體系的重要環節。信用體系實際上是在用戶數據的整理分類基礎上打分,時間越長、數據越多,他的糾錯能力則是越強;換言之,其真實度越高。
信用評價作為參考標準并不能絕對避開糾紛形成,此時平臺仍須要作為雙方交易的擔保方,作為最后手段。
人人快送將保險承保、銀行卡授信、先行賠償等方法作為擔保手段,這也是用戶與兼職快件員之間的“互信成本”,人人快送的“第一個吃龍蝦的人”的身分,是須要支付那些必要成本的。
B端顧客大都對成本敏感同城當時達的快遞,C端顧客則是注重服務品質。
達達配送創始人蒯佳祺一度并不看好人人快送,“曾表示其C2C業務的復雜無法監管,難以產生規模。”換言之,達達所堅持的toB業務能否跨過標準化流程,迅速產生規模優勢。今年獲得阿里、餓了么10萬元融資的點我達近日開始捆綁餓了么外賣業務。顯而易見的是,眾包模式可以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卻大都沒有完成產品標準化的能力。
同城配送領域中的眾包模式正在分道揚鑣,C2B模式量大管飽,C2C模式量少卻吃得好。美團、餓了么、百度外賣三方燒錢大戰,訂單補助和貨運配送成為巨虧大頭,當時外賣平臺對第三方配送費不斷壓縮,正在進軍外賣市場的達達以及點我達等眾包貨運企業因而迎來一個“痛并快樂”的時期——這是一個競爭慘重且收益微薄的市場,但又大到讓人難以忽略。
所以,為了不被外賣所劫持,達達自建外賣平臺“派樂趣”失敗以后,又“食言”推出C2C跑腿業務;而點我達則是接受招安,委身于餓了么。人人快送的做法是避免餐飲外賣的B端業務,著重于本地生活O2O中的生鮮類以及急件、高價值物品、易損類物品等無法全部消化的同城配送業務。
生鮮O2O的配送標準正在從隔日達向當日達、極速達集中,而眾包貨運模式中像人人快送這類的即時類型都將同城配送時間鎖定在一小時以內;至于傳統快件的同城業務中,“自由快件人”甚至早已成為部份快件網點“扭虧為盈”的法寶,人人快送通過抽取運費的20%作為“傭金來承當部份訂單。
眾包貨運的迅速擴張似乎是結果導向。
當同城配送重心向當日達甚至一小時限時達開始傾斜,傳統快件的末端就愈加碼不從心,或則說傳統快件的好日子到頭了,眾包貨運具備的結構性優勢同城當時達的快遞,并不是單一的成本或則人力所能左右,差別在于二者對于同城配送的理解方法的不同。
最簡單的事例:快件公司分辨快遞之間的不同,更多的在于容積、重量,而非同城與否。因而整個訂單的派送過程仍須要中轉倉來實現,這就是說在快件公司的標準化流程中,并沒有即時概念;即使有,也難以實現。
可以肯定的說,鑒于同城配送業務的復雜性,至今仍然沒有一家公司能否把握標準化流程的制訂權,你們始終處于暗中摸索,區別只是先后而已。由此衍生出的同城配送標準難以做到一以貫之,乳品、鮮花、文件等物品都須要重新制訂流程標準,甚至就像打車通常,將收費標準精確到幾公里之間。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
眾包貨運起于共享經濟,卻不會止步于此,當社會閑散資源難以滿足眾包貨運的運力需求,這么“自由快件人+專職快件員”組成的混和運力必然會是大勢所趨,實際上這是追求最優化同城配送方案所必然經歷的過程。
從人人快送以前被多地喊停到現今眾包貨運百家齊鳴,雖然人人快送早已趟過了“政策雷區”,但這并不是代表眾包貨運一片坦途,培養用戶習慣、打通贏利模式、業務流程標準化等等問題始終是橫貫在諸多同城配送企業面前的大山。
正如人人快送創始人謝勤所言,“同城快件就看去年了。”
大戰姍姍來遲。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