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國外最大的外賣平臺美團-W(03690.HK),全年虧損235.36萬元(單位人民幣,下同),雖然交納罰金、以股代薪、投資、減值等非持續經營項目,全年經調整巨虧仍高達155.72萬元,相較上年同期為凈收益31.21萬元。
但是,市場卻對這份業績頗為認可,在美團公布業績以后的交易日(2022年3月28日),單日股價下跌11.56%,收報150.60美元,估值一日內擴大957億美元。
這究竟是為何?
巨虧主要來自新業務
美團的收入主要來自三項業務:1)餐飲外賣;2)到店、酒店及旅游;以及3)新業務和其他,主要包括零售業務美團優選(社區團購)、美團閃購(即時配送)和美團賣菜(生鮮供應),B2B餐飲供應鏈服務以及共享徒步服務。
2021年,上述三項業務的收入年增速分別為45.34%、53.07%和84.35%,至963.12萬元、325.3萬元和502.86萬元,分部經營溢利分別為61.75萬元、140.93萬元和-383.94萬元。
2020年下半年開始經營社區團購的美團,受新業務投入擴大的連累,巨虧持續上升。從以上數據可見,新業務的3.84萬元巨虧完全抵消了外賣和到店的合共202.68萬元經營溢利——雖然這兩個分部期內的經營溢利分別有117.93%和72.27%的增速。
不過,到2021年第4季,新業務的巨虧似有縮小的征兆。
2021年第4季,新業務及其他分部收入環比下降58.74%,或按季6.93%,至146.74萬元,分部巨虧則比剛才推出社區團購的2020年第4季擴大70.01%,但較上一季(2021年第3季)縮小6.43%,至102.05萬元,見右圖。
拆解美團的外賣業績
新業務的巨虧在預期之內,第4季稍為降虧似乎還帶來了小驚喜,所以美團的巨虧也符合預期。事實上,此次業績爭論據或集中在外賣,正如管理層在業績會上說的,2021年第4季餐飲外賣配送服務相當于每單虧1元人民幣。既然外賣不掙錢,美團為什么還要做?
2021年第4季,美團的餐飲外賣業務交易金額環比下降20.68%,至1886萬元;季度外賣業務收入環比下降21.30%,至261.27萬元。筆者據此計算出美團外賣業務的2021年第4季變現率為13.9%,較上年同期高出0.1個百分點,較上一季高0.5個百分點,見右圖。
2021年全年,外賣業務的交易金額環比下降43.60%,至7021萬元,收入環比下降45.34%,至963.12萬元。筆者計算出其外賣業務的全年變現率或為13.7%,較上一年提高0.1個百分點。
2021年5月起,美團推出新費率新政,將向店家繳納的費用分為技術服務費(即傭金收入)及餐飲外賣配送服務費。從2021年第4季開始,該公司單獨披露餐飲外賣配送服務收入,以在財務業績中反映這一新費率新政。
也就是說,按照新費率新政,美團的外賣收入由這四部份組成:1)餐飲外賣配送費;2)傭金(即技術服務費);3)在線營銷服務:即店家在美團平臺上進行的推廣和營銷而支付的費用;以及4)其他服務和銷售。
其中,餐飲外賣配送費的收入占比最大配送費0元外賣員怎么賺錢,2021年第4季和2021年的配送費收入分別為142.55萬元和542.04萬元,占外賣業務收入的54.56%和56.28%,見右圖。
但是,2021年第4季和2021年全年的餐飲配送相關成本卻分別達到183.06萬元和681.83萬元,相當于其配送服務收入的128.42%和125.79%。
2021年第4季和2021年,美團的餐飲外賣交易筆數分別為39.106億和143.68億,收入扣減費用再乘以交易筆數可得,美團單筆餐飲外賣的凈巨虧分別為1.04元人民幣和0.97元人民幣,也正是管理層所提及的每單虧1元的來歷。
不過須要注意的是,外賣業務所帶來的收入可不僅僅是餐飲配送收入,還有傭金和營銷。傭金收入指的是美團為店家提供的技術支持而繳納的費用。
筆者按照其財務數據計算出2021年第4季和2021年外賣業務的傭金率分別為4.12%和4.05%,較上年同期上升0.26個百分點和0.27個百分點,金額分別為77.69萬元和285.47萬元。合并餐飲服務收入與傭金,足以抵消配送相關費用。
除此以外,還有在線營銷收入,這一筆收入大概占了美團外賣業務收入近12%,所牽連到的成本較低,只有帶寬、維護等,基本為純賺,見右圖。
雖然配送費用用盡了配送服務收入以及部份傭金,為店家所提供的營銷收入卻是實打實的利潤,這正是美團不惜巨額投入攤這么大的餅的緣由,通過做大規模,它可以通過用戶流量而博得更多店家的生意——尤其營銷方面,因而實現成本效益——即每單位總額所形成的收入上升。
2021年第4季和2021年,餐飲外賣的在線營銷服務收入分別按年下降32%和51.15%,至32.23萬元和114.35萬元,增速小于配送成本的12.63%和38.33%。
因而,2021年第4季和2021年,每一單位配送服務成本所形成的外賣業務收入分別為1.43元人民幣和1.41元人民幣,按年提高7.7%和5.07%,實現了效益的提高,期內的分部經營溢利分別按年下降96.70%和117.93%,至17.36萬元和61.75萬元,分部經營收益率分別按年提高2.54個百分點和2.13個百分點,至6.64%和6.41%。
外賣與其他業務的互補和協同
截止2021年12月31日止的12個月,美團的交易用戶數環比下降35.2%(或1.8億),較上季下降3.45%(或2300萬),至6.905億,增速小于易迅(09618.HK,JD.US)(單季增17.5百萬,按年增97.8百萬)、阿里巴巴(09988.HK,BABA.US)(單季增16百萬),以及拼多多(PDD.US)(單季增140萬,按年增80.3百萬),見右圖。
這是由于美團產生較為閉合的服務生態:外賣、到店、即時配送零售。在老饕的角度來看,沒有時間燒飯,有美團外賣;到飯店就餐,有大眾點評的讓利券和小吃推薦;回去燒飯,有美團賣菜和社區團購生鮮到家。
在疫情反復的區域型隔離時期,其業務優勢愈發突出:能為隔離新村配送外賣、生鮮,抵消到店就餐業務量的增長;疫情之后恢復堂食,到店業務下降又能抵消生鮮到家業務量可能由于報復性消費下降而增長的影響,產生了互補的關系。
疫情之后,2021年的到店業務收入環比下降53.07%,至325.3萬元,已趕超疫情前2019年222.75萬元的水平,增速也低于外賣收入增速45.34%。
到店業務主要為平臺服務,涉及的成本主要與服務器、帶寬等有關,贏利能力遠低于外賣業務。2021年,到店分部經營溢利環比下降72.27%配送費0元外賣員怎么賺錢,至140.93萬元,經營收益率較上年同期提高4.83個百分點,至43.32%,是外賣業務的6.8倍,可見其業務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與美團的到店、酒店及旅游分部多少存在競爭關系的同程(09961.HK),全年收入僅按年下降9.29%,至200.29萬元,并轉盈為虧,股東應占巨虧達5.5萬元,業績顯著遜于美團的到店業務,或顯示出美團的業務硬度。
總括而言,強勁的外賣和到店業務收入以及兩大業務的贏利能力改善狀況趕超預期,加上新業務季度巨虧較第3季稍為縮小,應是資本市場認可這份業績的主要誘因。
新業務的投入值不值得?
不過,盡管表現趕超預期,新業務的巨虧一下子全部抵消了美團在外賣和到店業務攫取的贏利,卻是遲早都得正視的問題。
正如我們前文所述,新業務分部的零售業務是美團產生其“食”這一生活要素服務閉環的一環,比如美團閃購的部份用戶或是由餐飲外賣用戶轉化而至。
在十薈團和橙心優選敗退,美團賣菜占據了樸樸、每日優鮮、叮咚賣菜等坐大之時,其自身的社區團購業務美團優選又該何去何從?筆者對此頗為存疑。
美團將至時配送方面確實享有人員和網路優勢,而且缺的是易迅那樣大規模的倉儲配送(履約)基礎設施投資,在殺死了后置倉的創業公司以后,與易迅、阿里等短兵相接的美團即時零售勝算幾何?短期內或難見真章。不過若果能挺過這一關,美團的服務生態閉合,或可產生有利的業務優勢。
美團前景怎樣?
去年2月,14部位印發《關于推動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新政》,提出“引導外賣等互聯網平臺企業進一步調低餐飲業商戶服務費標準,增加相關餐飲企業經營成本。引導互聯網平臺企業對疫情中高風險地區所在的市級行政區域內的餐飲企業,給與階段性商戶服務費讓利。”
沒有點名,但可以肯定,作為外賣界大鱷,美團首當其沖要擔當起社會責任,這或意味著美團的外賣配送服務收入和傭金收入將遭到影響,也正是有關新政推出后美團股價急劇下跌的緣由。
2021年,其傭金收入環比下降55.04%,至529.05萬元,占總收入近三成。這一優惠或多或少減弱美團的整體收入下降,實際幅度或取決于宏觀經濟環境改善推動消費升溫,以及美團的經營效率提高,能夠緩沖這種影響。
新業務收入強勁下降主要得益于可供比較的基數較低(因業務推出時間尚短),投資風潮過去,競爭對手紛紛削減規模之際,美團能夠占據更多市場份額而令其自身處于更為有利的成本效益位置,尚待觀察。
從整體來看,不確定性仍較多。但若國外疫情好轉,經濟恢復較快下降而驅動需求,美團贏利能力較高的到店業務急劇下降,或可提振其整體贏利能力,而給與更大的可回轉空間。據悉,美團無人機配送減少外賣成本的嘗試也值得留心,其實可以優化配送成本。
與此同時,新營銷模式的競爭不容忽略,比如美團的合作方快手-W(01024.HK)和抖音,會否跳過美團這個大顧客,以探店短視頻等營銷模式,搶灘美團的市場,也成為了市場關注點。獲悉抖音于2021年7月在APP內上線“心動外賣”內測版,但暫時仍未有具體計劃,若果真推出,目前國外外賣市場的競爭態勢或出現新的變化。
毛婷
本文源自財華網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