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慶一男子因點外賣給差評,遭餓了么外賣員上門恐嚇一事引起關注。
1月31日,北京的張男士在微博發文,稱自己因給外賣員差評而遭報復侮辱。
張男士在微博描述,1月16日,其通過“餓了么”平臺點了份外賣,因自己仍然在通話,所以外賣員無法攻入電話。
當她發覺訂單顯示“已送達”時外賣騎手最怕什么投訴,便打電話過去尋問情況,但外賣員心態惡劣,稱“已經送了一次不送了,就放到我車里吧,明日再說。”于是,張男士遞交了心態惡劣的差評。
第二天早晨,張男士忽然聽到有人砸門。開門一看,一名“餓了么”外賣員已將她家的第一扇門挖開并步入。發覺張男士開門,外賣員立即用身體頂住第二扇門,一只腳還跨入來不讓關門外賣騎手最怕什么投訴,同時指責:“把差評取消掉,3分鐘解決不了,不然我就打死你!”
張男士只好托詞用手機取消差評,之后報案。民警開具的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外賣員因尋釁鬧事被拘押10日。
張男士稱,此事爆光后,餓了么客服曾三次打來電話,稱要補償她200元現金紅包,被張男士拒絕。她希望平臺方能公開致歉并提升補償,同時就外賣員培訓、消費者隱私保護等進行整改。
對此,新華社評論稱,“差評”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疼痛人們神經的,看似是騎手和消費者之間的糾紛,從某種角度看也實則曝露了平臺監管缺失,常年對騎手的差評榨取!
人民晚報也針對此事發表評論:相關平臺不能在糾紛爭議面前做鴕鳥!
無論怎樣,不管是外賣餐飲,還是網購電商,好評還是差評的出發點都應當是“善意的對話”,而不是“惡意的對決”。作為差評規則的設計者、使用者、監督者,相關平臺不能在糾紛爭議面前做一只“把頭埋進石子里的鴕鳥”。既保護消費者差評的權力,也維護外賣員正當的權益,這是一道必答題。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