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路天使
每晚以點外賣為生的你,一定很難想像國內的“外賣”到底有多慢。
9月8日,一篇題為《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的文章在微信同學圈刷屏。外賣員的境況忽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當中國的外賣員為了在指定時間內把餐食送到賣家手中,騎著電動車不懼寒冷寒冬和下雨下雪風馳電掣的時侯,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外賣用戶卻開始“望洋卻步”。
風馳電掣的外賣員,在美國你絕對見不到。/圖蟲創意
習慣了國外外賣配送速率的中國人可能想不到,在美國點外賣真的太難了。
去年跨年夜,就有一位在美國留學的網友吐槽當地的外賣:今年點的外賣外賣平臺,明年還沒收到,這是送外賣嗎?是丹藥吧?
每晚以點外賣為生的你,一定很難想像美國的“外賣”到底有多慢。
美國外賣有多佛系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點外賣這件事,一定要耐得住脾氣,守得住孤寂。
日本留中學生KIKI以前有過一次哭笑不得的點外賣經驗。那一次,她忽然重發燒感冒,躺在床上難以出門。她不得已下載了外賣軟件,選擇了離家1.5公里處的一屋內飯店,點了一個做法很簡單的辣椒飯。
點餐半小時,等餐一個半小時。/圖蟲創意
等了一個半小時以后,外賣仍然顯示還未配送,最終KIKI取消了訂單。
這樣的情況,在美國非常常見。為此,有人將美國的外賣稱之為“餓死了嗎”外賣。
在諸多國家的外賣中,美國的外賣便以“世界最慢”聞名。以至于有留中學生在進餐點評里寫道:“俄羅斯的每一個外賣小哥,身體里都藏著一個普希金。如果生活誤導了你,不要憂傷,不要心急,點外賣的日子須要鎮靜。”
今年,一個法國外賣員的佛系送餐視頻在網上走紅。
他在路上若有所思地漸漸盤桓,邊走還邊東張西望,倘若不是由于他穿著制服、背著外賣袋子,大約你會以為他是一個正在遛彎的路人。
在網上隨意一搜,類似的美國佛系外賣員十分常見。
有走在路上忽然停出來頓悟人生,在午后溫暖的陽光下佇足一晚上的;
忽然想到了哪些?/秒拍
有走著走著在途中遇見了老同學就停出來侃大山的;還有走累了的外賣員,干脆乘輕軌等交通工具送起了外賣。
你點的外賣是不是正在你坐的公汽車上?/@胖胖的琉璃子
在鄰國瑞典,外賣也基本不注重速率。
由于在美國最大的外賣平臺UberEats里,有很大一部份外賣員是離休老年人。在臺灣街頭,你時常能看見慢悠悠騎著單車、背著外賣袋子的奶奶家,于是,速率要快到那里去也不太可能。
奶奶家送外賣,是為了鍛練身體。/@外灘傳媒
不僅慢,貴是歐美外賣的另一個阿喀琉斯之踵。
藝人林允以前就以前在網上吐槽過日本的高價外賣。
在美國工作期間,她和同學們點了9道家常菜。竟然花了133歐,相當于人民幣1000多元。
在中國,通常外賣平臺會有折扣和補助,配送費也通常只有三四塊錢。并且在美國,外賣除了本身就很貴,并且通常每單都要花雜費15%的小費和配送費。
所以假如在美國點外賣,你很可能不是被龜速勸退,就是被天價配送費嚇得打算餓腹部好了。
在美國點外賣,真的財大氣粗。/圖蟲創意
自由的外賣配送員
關于日本的外賣速率,B站up主“食本尊”曾做過一期視頻。
視頻里,他點了一份外賣,1.2公里的距離,開車僅需10分鐘,他硬是等了1個小時。
以后,up主找到了外賣小哥,交談過后才發覺,1公里的距離,系統給的送餐時間是1個小時。這也就不難理解美國外賣小哥日常送外賣的狀態了——背著一個外賣包,右手插兜,慢悠悠地走著。
1公里1小時,遛彎也得散得很慢。/嗶哩嗶哩
對美國好多外賣人員來說,時間確實不是哪些問題。
英國的外賣騎手安德魯在外賣平臺G工作。在他的工作制度里,即使有按量配送要求,而且不像國外的外賣員,他并不害怕配送超時,也不害怕顧客投訴。
據他介紹,平臺上食物的配送時長基本都在半小時到1小時之間,配送距離通常會控制在7公里以內。
但因為客戶距離實在較遠或則某商圈無可用外賣騎手等特殊情況下,他也會徒步10公里來回歷時一兩個小時去送餐。
美國外賣員通常開車也不會很快。/
然而,于國外不同的是,為了防止超時,外賣平臺不是要求騎手推進速率,而是在一次配送過程中只會分給每個外賣騎手一份訂單(高峰期不超過兩單)。于是,只要取餐過程不耽擱時間,基本上能按量配送。
而一旦因為天氣情況或則飯店出餐較慢,騎手會立即給客人打電話致歉并說明情況,絕大多數客戶就會表示理解。至于平臺,也不會以扣分或則扣款的形式降責于騎手。
除此之外外賣平臺,平臺還賦于了騎手一項權力——在飯店出餐時間小于25分鐘的情況下,騎手有權選擇取消該訂單或是繼續等待。這意味著你正餓著腹部等啊等,發覺外賣忽然沒有了——原來是外賣小妹妹一個不高興,自己把它取消了。
在美國,甚少人會表現出對外賣人員的勸告。/圖蟲創意
有了這種保障,在配送過程中為了搶時間而闖紅燈甚至逆行的情況,在安德魯工作的三年間基本上極少發生,他也未曾據說身邊的外賣騎手由于交通車禍而引致重傷或死亡的案例。
另一方面,美國外賣員的自由,彰顯在工作時間選擇的自由。在美國送外賣的父親佐和子說,“你可以選擇任何你想工作的時間上線,其實下線也是一樣”。
剛才入職第二周的外賣騎手佐和子對這一點倍感相當滿意,一方面可以掙點錢用于生活補助,另一方面還可以順便鍛練身體。
她給自己選取的工作時間是每晚的晚餐配送時段是12:00-16:00,4個小時里,她大約可以完成5單配送。至于寒潮天氣,她則直接選擇不配送。
慵懶徒步的外賣小哥。/
據悉,與國外相比,美國的外賣員在選擇交通工具上也有更大自由。
雖然各大平臺的外賣騎手都有車輛、電動車和單車等交通工具可以選擇,但大多數人還是選擇了單車這一配送形式。與國外外賣騎手所選擇的電動車相比,單車的車速限制自然在減少交通車禍發生的機率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至于印度外賣員,想選擇用手臂當交通工具,其安全程度也就更不言而喻了。
基因不同,決定了速率不同
依據的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末,中國外賣行業營業額將達到515億港元,用戶數將超過4億。但就拿亞洲來說,整個亞洲的外賣營業額將達到209億港元,用戶數將達到1.77億。
在中國,幾乎沒有下班族沒點過外賣。/圖蟲創意
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歐美等發達國家外賣市場規模上與中國差別巨大。
首先,人口基數、人口密度等誘因決定了外賣行業的根本不同。
歐美等國家大多地廣人稀。像是在英國,不僅舊金山、曼哈頓這些人口密集的城市,其他城市的餐館分布基本上不可能達到國外的密度,配送上很難協同。
另外,地廣人稀的歐日本家,人工成本原本就很高;而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所帶決定的廉價用工環境,為平臺輸入大量廉價勞動力。
中國的城鎮化發展,也為城市輸入了大量青年勞動力。/
其次,在外賣的需求上,不同國家老饕的習慣差別顯著。
按美團的數據,中國的2億獨身人群今年有1.3億在美團叫過外賣,其中393千人的年度訂單超過100次,有8千人幾乎每天都叫外賣。這說明對于好多用戶來說,外賣是為了填飽腹部,同時也是快節奏生活的必然。
在美國,外賣更傾向于滿足個性化需求。就拿英國來說,具備規模的飯店在62萬家以上,但外賣基本都走精品路線,選擇的都是這些特別受歡迎的中高檔餐館。
在倫敦,你可以叫到275英鎊的黃鱔子醬;在紐約,你也可以享受199美金的巨型西西里蛋糕以及122.99港元的葡氏河鮮拼盤甚至500歐元的超級比薩等等。
外賣是奢華品。/圖蟲創意
這兒點外賣的人,傾向于滿足自己難得的口腹之欲,而不是為了快速吃到食物。因為人力成本昂貴,大多數德國人也習慣了這一點。
最后,在線下環節,美國外賣與歐美等國家的外賣環境簡直天差地別。
中國外賣一向慣著用戶,在中國,雖然是下午兩三點,你都可以隨心所欲地叫到早餐,這在地廣人稀非常是習慣了到點上班的歐澳洲家想都不用想。
而國外外外賣用戶對騎手的信噪比,也是天差地別。中國外賣的騎手可以滿足各類稀奇奇特的需求,買藥、買衛生巾、甚至是幫忙扔垃圾,這在歐澳洲家很難想像。
對外賣小哥多一點豁達。/圖蟲創意
固然,對比中國廉價又注重效率的外賣,美國的外賣缺點很顯著,效率低、價格貴,品類少。
但只要一想起把壓力強加給外賣最后一環的外賣小哥,讓她們為了趕幾分鐘時間做生死挑戰,佛系外賣雖然也無可質疑了。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