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想保研和出國機率更高該上什么學院?揭秘高調但實力較強的學院專家幫你報志愿微問答170期:招生章程里有什么重要內容?
微問答
中考被調劑處理與高二生的矛盾揭秘專業17期:歷史學類文理兼收
揭秘專業
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外語
曾有人說,學院是人一生中最難忘的一段歲月。對于新生而言,學院生活飽含機遇和挑戰,既能恣意追求自己的夢想,也須要解決出現的困局。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989名在校學院生展開的一項調查顯示,新奇、期待和激動是受訪學院生初入校園的主要體會。45.7%的受訪學院生認為從學校過渡到學院,遇見的最大困難是欠缺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
受訪者中,大一新生占59.9%,其他年級占40.1%。
新奇、期待和激動是受訪學院生初入校園時的主要體會
上海郵電學院(分數線,專業設置)2017級新生秦鴻鍇初入學院最大的體味是興奮和開心。“一想到接出來的四晚會有無數種可能性,我就想要抓緊每一分每1秒”。
王彭妮(化名)是青島學院(分數線,專業設置)大一新生,家住寧夏固原的她是第一次長時間只身在外省生活,“晚上一個人的時侯,會有點想家”。
調查中,新奇(58.3%)、期待(52.6%)和激動(38.8%)是受訪者初入學院最多的三種體味。其他體會依次是:迷惘(36.4%)、想家(33.4%)、孤獨(20.2%)、忐忑(19.0%)、壓力(11.1%)、失落(10.0%)和平淡(8.6%)。
“上學院前,學到的知識大多都來自課本。希望能在大學期間參與社會實踐和實習,收獲更多課本念書不到的知識。”王彭妮說。
在上海某985院校讀大二的高聞涵對自己過去一年的生活比較滿意,“參加了一個中學生組織和一個社聯,每晚過得很充實,也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對于接出來的兩年,高聞涵希望可以談一場戀愛,“最好能找到可以始終陪伴的那種人”。
你們對學院生活抱有如何的期盼?數據表明,47.7%的受訪學院生期盼結識幾個知心好友,46.1%的受訪學院生期盼找到感興趣的事并努力去做,42.2%的受訪學院生樂意多做兼職和實習。其他還有:認真聽課、考高分(37.1%),泡在圖書館里讀書(30.5%),堅持運動、鍛煉身體(26.7%),出席中學生組織或社聯(23.7%),報考各種資格證書(22.6%),談一場戀愛(21.4%)大學生新奇的創業項目,借助周末到各地旅行(20.0%),認真舉辦一項社會調查(18.5%),在實驗室舉辦感興趣的科研項目(18.2%)和參與各種校園大賽(12.0%)等。
59.8%受訪學院生有明晰的目標和規劃
“目標肯定是有的,但詳盡的規劃還沒有制定”。秦鴻鍇認為,很難判定規劃是否著力可行,“歸根結底是對學院了解較少,不確定什么事自己能完成,什么事可能難度較大或根本不切實際”。
對于學院生活,59.8%的受訪學院生有明晰的目標和規劃,18.7%的受訪學院生沒有。
在中學,王彭妮想家時,會主動找室友談談天。“大家都是同齡人,才能理解對方”。她認為,初入學院的不適應是在所難免的,“但這本身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丁寧(化名)目前是上海某院校的一名補習員,去年7月碩士結業后,他選擇了留校任職。“本科4年,碩士3年,我走過好多彎路,對于如何更高效地過好學院生活也有了一些看法。希望能把這種經驗告訴我的中學生,讓她們的學院少一些苦惱,多一些堅定”。
對于從學校過渡到學院遇見的困難,45.7%的受訪學院生覺得是欠缺自我管理和約束的能力,43.4%的受訪學院生對學業甚至人生發展倍感苦惱,42.8%的受訪學院生覺得困難來自新環境帶來的文化沖擊。其他困難還有:與朋友同事間生活習慣的差別(35.5%),學習的自主性不強(28.0%),不曉得怎樣借助校區資源(26.9%),人際相處困難、找不到真心同學(17.6%),課程難度大、學上去費力(17.0%),出席過多課外活動、無法合理分配時間(17.0%)大學生新奇的創業項目,同學之間的物質攀比(16.9%),思念父親和家人、不適應獨立生活的節奏(15.4%)以及因家庭出身而形成的怯懦(9.4%)等。
丁寧覺得,新生初入學院時形成的苦惱,主要是由于“對自己不夠了解”。“在學院,有大量的自由時間須要自己安排支配,倘若不曉得自己想干哪些、該干哪些、能干哪些,就很容易形成苦惱”。
對于在學院“迷茫”的緣由,53.5%的受訪學院生認為是對未來職業發展缺乏看法;42.7%的受訪學院生覺得是不曉得自己喜歡和擅長的是哪些;39.0%的受訪學院生害怕自己在競爭中被淘汰;35.1%的受訪學院生表示誘惑太多、選擇太多,因而不知所措;33.1%的受訪學院生覺得身邊的朋友都比自己優秀;21.7%的受訪學院生認為是由于交不到知心同學;21.6%的受訪學院生坦承想做的事太多,時間不夠用;7.1%的受訪學院生歸結為不喜歡自己所學的專業。
面對苦惱,王彭妮的心態比較豁達活潑。“在這個階段,每位人就會或多或少的苦惱,但毋須擔心,不斷嘗試摸索就好”。
59.0%受訪學院生覺得新生應提高自制能力
高聞涵坦承,自己步入學院以來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拖延癥和不懂抉擇。“各種誘惑和選擇太多了,一旦平衡不好才會出問題”。
本次調查中,59.0%的受訪學院生覺得學院新生最應當提高自制能力。其他依次有:統籌規劃時間(50.9%)、自學能力(50.3%)、獨立思索(44.3%)、理財及合理消費(41.0%)、待人接物(31.9%)和抗壓、抗嚴打能力(28.0%)等。
丁寧認為,新生入學后的“引路人”意義重大。“老師、輔導員應當多和中學生溝通,幫助她們平穩渡過”。他覺得,學院四年后不同事生之間的差別,常常來自入學時的態度和選擇上微小的差別,“所以這段時間十分關鍵”。
王彭妮建議你們保持開放的態度,“不存在哪些‘沖擊’,不過是更換了新的環境和生活形式,應當積極擁抱這種新事物”。
怎樣幫助學院新生順利過渡?58.2%的受訪學院生建議學院舉辦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56.3%的受訪學院生建議新生碰到問題后主動向補習員或老師求援。其他的建議還有:新生應積極調整態度,保持自信豁達(54.9%);安排專人關注新生思想動態,幫助新生順利過渡(44.4%)和學長學姐多舉辦經驗分享等活動(23.5%)。
實習生崔艷宇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