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奇創業點子,創新創業項目點子學院生:選擇新奇創業點子,創新創業項目點子學院生好嗎?新奇創業點子,創新創業項目點子學院生
都說現今的學院生有錢任性,花父親的血汗錢也不難過。明天我們介紹三個年收入超百萬的學院生成功創業的案例。以下是青年創業網分享的三個學院生成功創業案例。
在校學院生創業事例一
1980年,錢董軍出生在湖南省無為縣何典鎮的一個貧困農戶家庭。從小,他就決定上重點學院,結業后找份好工作,改變家里貧窮的生活。
1999年,父親為做生意借的8億元受騙,讓本就貧苦的家庭雪上加霜。錢因家庭經濟困難,隨母親來到北京塘沽。靠著母親的廚藝,全家人在一個偏遠的小巷子里租了出來,存了錢,借了錢。
剛到上海時,錢董軍非常憧憬學院生活,所以一有空就去附近的南開學院和北京學院,結識一些學院生同學。通過與學院生的接觸,他曉得學院生結業后會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于是有了學院結業后自己掙錢的看法。
錢整天把自己關在屋內。不僅備考功課,從舊書攤買來的數百本刊物都被一頁一頁地翻了過來。大量成功人士的創業故事剌激了錢活躍的腦部,尤其是學院生通過勤工儉學改變自己命運的文章,讓他意識到,想要成為一個成功人士,光靠找好工作是難以實現的。他不得不從底層做起,走自己創業的公路。
開學一周,掘得第一桶金
2000年,錢考入西安長安學院。當中學的投檔通知書寄到家里時,父母們既高興又害怕。生意的失敗使她們負債累累,她們無力支付孩子的雜費。最后全家向西方還錢,總算領到了2000多元。
開學報到這天,錢手里拿著2000元現金,在長長的報考隊伍中一次次挪到前面。后來他鼓足勇氣找了個補習員,總算爭取到了延后交雜費的機會。安定出來后,錢心里萌生了一個堅定的信念:日子越艱辛,就越應當咬緊牙關,努力改變命運。
開學第一天的凌晨,錢孤身在廚房里看新課本,這時一個妹妹推門進來推銷隨身聽。就在這時,幾個同事也回到了寢室。結果叔叔沒花多少時間,四個隨身聽被同事以每臺80元的價錢買走了。這個風波讓錢隱隱感覺,一個商機和一個比較大的消費群體就在他身邊。后來,他從朋友那兒了解到,Xi南郊有兩個小商品批發市場。第一個周日,他走訪了這兩個小商品批發市場,仔細對比了各類隨身聽的性能和價錢,以15元的批發價買了6個師妹推銷的樣式的隨身聽,凈賺了300元。這是他挖的第一桶金。以后,當中學生們剛習慣使用卡式電話時,他就優價從IC卡經銷商那兒訂購了電話卡,之后以高于市場的價錢借給了中學生們,在給中學生們一些福利的同時,也賺了一點辛苦錢。后來像游泳課的游泳衣,考研的備考資料,英文磁帶,他找到了比校外價錢低的供貨渠道。一年后,他成了校園里有名的“商人”。
底層做起,為創業做打算
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錢除了課后好好學習,還經常去中學圖書館讀一些法律、心理學、市場營銷等方面的書籍。在他看來,轉讓和盜賣純粹是個人行為,還沒有完全融入社會。創業,最好是融入企業,在企業中體驗,懂得把學到的知識和企業的實際情況結合上去,這樣就能取得成功。
在校學院生創業事例二:“財經快件”一年賺到6位數
“很多快件員只能送到中學旁邊。從寢室挪到中學旁邊起碼須要20分鐘。有些快件員會不高興。”孫曉,杭州東方大學的一名中學生
。好在,該校財政專業的中學生陳博甫,在校內開設了一家“財經快件”。據小陳的合作伙伴、杭州電子科技學院工業設計專業大四中學生景棋介紹,這是一家專門為朋友取快件而設的中學生公司,她們與北京一家規模較大的快件公司達成合同,專門負責校內快件的攬發和派送,而中學則專門給她們配備了一間庫房。
有了這家快件公司,中學生的快件到了,公司會有專人打電話通知中學生,中學生則隨時可以到公司的庫房去取貨,一下子便捷了許多。“現在基本上三天會有500到600份包裹”,景棋告訴記者,“公司早已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基本‘爬’上了6位數。”
在校學院生創業事例三:
劉虎鋒是四川綿陽漁家小孩,2005年考入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手動化專業,姐姐每月捐助他300多元大學生新奇的創業項目,整個讀書期間異常艱難。結業后他在上海找到一份稱心的工作,為一些小型的電站、鋼廠爐窯“熱控”做技術檢查。
劉虎鋒任職的企業因為負責人經營不善巨虧倒閉,在投資方打算注銷公司時,劉虎鋒認為“太可惜”,出資人見狀便把公司“殼”留給了他。就這樣,憑借僅存的幾張辦公桌子以及繳了一年租金的“公司”,劉虎鋒開始自主創業。原本,他投入了打工積攢的一億元,開始跑市場,可惜3個月出來卻沒有一筆業務,錢也花完了。快到年末,姐姐賣給他8000元,讓他先回去。可劉虎鋒卻繞路抵達一家電站,為公司發展尋求轉機。電站負責人曾經就對這個年青人有好感,承諾給他一筆業務,劉虎鋒立刻回到上海“開工”。總算,這筆業務賺到6億元,他的創業路柳暗花明。
2010年,劉虎鋒與丈夫經常兜里無錢,最困難時還須要回去籌資。一次他與軍工企業談生意,對方須要一種通訊信息化設備,雖然劉虎鋒對軟件編程不陌生,但他為了訂單質量仍請來專家合作,很快生產出全新產品。
因此,2011年公司銷售額超過百億元。見到新項目的市場前景寬廣,劉虎鋒決意專攻這個系統集成產品,注冊了“北冶機電設備公司”,并報考出席創業培訓班以進一步提升業務能力。去年末,他開著剛買的新車回去春節。
在校學院生創業反例四:“倒騰”二手貨解決了生活費
“向結業生選購二手單車,進價平均40至50元,之后再借給新生和有須要的老生,每輛車可賺30元。2011年一學期就賣了200多輛”,杭州商業職業技術大學金融專業的戴文星告訴記者。“每年休假和開學的時侯,都是我的旺季。”
大二的時侯,經大學創業指導老師的賜教,戴文星開始營運一個“二手書”的項目,也就是回收廢棄的教科書,再溢價轉借給書城。
這個項目的商業模式很簡單,通過廢鐵競購站、離校的朋友等各類渠道,以優價競購各種被“拋棄”的圖書、字典、學習資料等,再經過自己的篩選整理,理出一個圖書分類表。之后,通過宣傳,以遠高于新書的價錢銷售給有須要的朋友。“銷售情況十分好,尤其是德語四、六級考試資料,以及字典之類的工具書,很受朋友們歡迎”,戴文星告訴記者。
生意做大之后,戴文星還兼營庫存圖書銷售之類的“大生意”,以及各種二手貨的銷售。小戴賣的二手用具非常豐富,大到筆記本,小到足球拍、溜冰鞋,還有吊燈、被子等等必備用品,生意出奇的好。“我們團隊一共四個人,通過創業基本解決了生活費的問題”,小戴說。
在校學院生創業反例五:大三女孩賣卡一年賺30萬
“讓消費者手持一張‘消費通'卡,就可以在廣東上海不同的商店享受到會員待遇,這就是我的夢想。”為了實現這個看似不可能的夢想,去年25歲的聶名勇在讀學院五年級時就和朋友一起創立了自己的公司。“到目前為止我的營業額早已近100億元,今年一年我凈賺30萬。”在創業戰場上小試牛刀的聶名勇遲疑滿志,期盼自己的公司有更好的發展。明天早晨,記者在聶名勇的公司里,面對面聽他述說了自己的創業故事。
遛彎逛出個“金點子”
“我是從徐州蒼山考上蘇州理工學院的,在機械大學讀測控專業。我父親身體不好,家里只有女兒一個勞動力,一年種糧能攢下將近一億元,家里的經濟條件挺困難的。”聶名勇說,到上海念書后,他看哪些都新鮮,就想留在上海工作。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從大一開始,就努力學習,為之后找工作做打算。
“創業這兩個字談談簡單,像我這樣的外省學院生一沒錢二沒經驗,真要干是很難的,真正讓我決定自己開公司的,還是我無意間想出的一個創業點子。”聶名勇說,他上大三時有次到臺東遛彎,看到每位店家幾乎都有會員卡,消費者可以憑卡享受打折讓利,見到不少人甚至有專門的卡包來裝不同的卡,找上去很不便捷,他忽然有了用一張通用卡取代所有店家會員卡的看法。這樣消費者持有一張全城通用的會員卡,可以享受上千家店家的折扣服務,不同行業的店家也能因而拉攏到更多的顧客,這就叫多贏。
大三當上了總總監
他把看法和兩個朋友說了,她們也覺得這是個好點子。說干就干,三個人每人出資一億元,在2007年1月創立了上海新領域信息服務有限公司。
“我這1億元錢是從家里要的,當時家里一時沒有那么多錢,是父母給我湊的。”聶名勇說,開公司沒有想像中順利,租賃寫字間、購置一些辦公設備后,她們3個人的3億元錢很快就花完了。他當時心中也沒譜,時常害怕公司不能繼續下去,無法和妻子交待。他發展的第一個顧客是臺東一家KTV,這兒的總監很年青,很快接受了這個新鮮事物,答應和她們締結聯盟。自此,她們開始不斷找尋新的合作店家,那一陣一有時間就到各商業街去推廣消費通會員卡,給店家介紹理念,希望她們可以加盟。公司創立僅半年,她們就有了100多家聯姻伙伴。
觀念不同股東退股
有了這種加盟店家后,她們開始推出消費通會員卡。到2008年4月,她們在接近1年的時間里賣出1萬多張卡,三個股東大概賺了10億元。
“但從這個時侯開始,我們三個股東也有了不同的意見,她們兩個人覺得應當繼續推廣我們的消費卡賺回現錢,但我覺得應當把賺回的錢繼續投到公司的發展上,給店家提供會員增值服務,因觀念不同,到今年10月大學生新奇的創業項目,另外兩個股東退股離開了公司,我的創業路也遇見了第一次低谷期。”聶名勇說,他想了一下,覺得自己的路子是對的,由于賣卡掙錢總有市場飽和的三天。
“我們目前正在開發軟件,記錄每位消費者的消費記錄、聯系方法,店家把握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后,可以有目的投放促銷廣告等,這種信息對店家是很有用的。有了這樣的增值服務,我相信我們的公司才能有更大的發展。”聶名勇對未來飽含了信心。
新奇創業點子,創新創業項目點子學院生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