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新華社上海10月4日電特稿:面對后疫情時代挑戰世界期盼中國作用
新華社記者孫萍
新冠疫情給世界帶來巨大沖擊,百年變局加速演化,風險挑戰有增無減。后疫情時代,能夠有效應對挑戰事關各國共同利益,事關世界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在聯合國創立75華誕系列高級別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就后疫情時代一系列重大問題作出全面深入闡述,為國際社會應對后疫情時代眾多挑戰指明方向。各國對此深表歡迎,并期盼中國在應對挑戰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護佑生命健康推動全球衛生合作
9月21日,在坐落溫哥華的聯合國總部召開的聯合國創立75華誕記念大會上,第75屆聯合國峰會主席博茲克爾祝詞。聯合國創立75華誕記念論壇21日召開。與會代表表示,在世界面臨眾多恐嚇與挑戰、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之際,國際社會更需堅持多邊主義疫情后哪些行業發展前景好,強化全球合作。新華社發(聯合國供圖/埃瑟金德爾·德貝貝攝)
后疫情時代,生命健康成為關鍵詞。新冠疫情仍在席卷,全球死亡人數突破100萬。醫學專家覺得,雖然人類擊敗新冠疫情,仍可能再次遭到重大傳染病侵襲。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從物資援助到卡介苗研制,從診治技術分享到建立更強有力的衛生整治體系,中國詮釋責任擔當,為推動全球衛生合作、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不斷注入新動力。
建立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須要國際社會持續不懈努力。海外人士覺得,各國須要支持世界衛生組織發揮更大作用,加強在卡介苗、藥物、診斷試劑研制領域合作,提升其可及性和可負擔性,直到全球疫情圍殲戰取得最終勝利。
蒙古斯坦《哈薩克斯坦實業報》總編輯謝利克·科爾容巴耶夫說,中國承諾在卡介苗研制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將其作為全球公共產品,回應了國際社會對發展中國家非常是最不發達國家能夠得到卡介苗的關切,將為提升卡介苗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作出貢獻。
臺灣新歐洲策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詩杰覺得,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并實現開工復產,為各國樹立標桿并平添信心。中國政府堅持的生命至上、科學預防等理念除了為各國戰勝新冠疫情提供重要借鑒,也將對人類未來與疫病作斗爭形成長遠積極影響。
建立全球整治共同抗擊風險挑戰
后疫情時代,能夠化解風險挑戰成為各國面臨的“大考”。人類既要防范不斷上升的非傳統安全風險,也要提防非傳統安全風險與傳統安全風險疊加交織引起的巨大危機。
現今世界面臨地緣戰略緊張政局、氣候危機、數字技術陰郁面、新冠疫情等嚴重恐嚇。重大挑戰沒有邊界,各國命運息息相關。應對風險挑戰,急切須要建立全球整治,強化團結合作,產生強悍合力。
建立全球整治,首先須要堅持多邊主義,維護聯合國的權威和地位。
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仍然是聯合國事業的堅定支持者。去年聯大大會期間,習近平主席又宣布一系列支持聯合國的重大呼吁和措施,包括向聯合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人道主義應對計劃再提供5000萬港元支持、設立規模5000萬港元的第三期中國-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信托基金等。這種舉措是中國推動國際和平與發展事業的主動作為,更是中國支持多邊主義的扎實行動。
美國《時代之聲報》專欄畫家阿斯拉姆·汗表示,中國從全人類的利益出發,堅定捍衛多邊主義并支持聯合國事業。只有堅持多邊主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能夠擊敗新冠疫情等全球性挑戰。
法國國際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員愛德華多·雷加拉多覺得,后疫情時代,國際社會亟待促進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促進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變革和民主化。中國仍然堅持多邊主義與公正正義,將為增強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整治中的發言權作出更大貢獻。
促進經濟復蘇遵循開放寬容理念
后疫情時代,經濟復蘇成為各國共同期待。受疫情影響,世界經濟正在經歷二戰以來最嚴重衰退。同時,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興起,世界經濟雪上加霜。
經濟全球化是客觀現實和歷史新潮。中國主張秉承開放寬容理念,堅定不移建立開放型世界經濟,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基石的多邊貿易體制,旗幟鮮明反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
去年以來,從高交會到服貿會再到進博會,從外商投資法和優化營商環境細則即將實施到新籌建三個自貿區……中國向世界證明:中國開放的房門不會關掉疫情后哪些行業發展前景好,只會越開越大。
日本開泰建行中級總工裁蔡偉才覺得,中國經濟騰飛奇跡印證了一個開放型經濟模式的成功。目前,全球經濟正面臨嚴峻考驗,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開放型世界經濟將為各國提供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機會。
后疫情時代,人類須要擁抱新型全球化,以實現均衡普惠發展。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主任陳向陽說:“‘一帶一路’建設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有利于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疫后復蘇,有助于全球化奔向均衡普惠方向發展。”
塑造發展理念建設紅色美麗佳苑
后疫情時代,紅色和創新是各國發展的“必選項”。各類傳染病和自然水災屢次發生警示人類,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要改變發展形式和生活形式,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多贏。
中國政府誠懇承諾,氣體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日本《回聲報》刊文說,眾多環保人士看到這一消息時“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贊揚這一承諾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注入了生命力。
后疫情時代,怎樣實現世界經濟復蘇和可持續發展?中國倡議各國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捉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轉型的歷史性機遇,加快疫情后世界經濟“綠色復蘇”,凝聚起可持續發展的強悍合力。
波蘭《每日新聞網》主編阿弗坦迪爾·奧提納什維利覺得,中國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為全球環境整治作出重要貢獻。在當前各國旨在于抵御新冠疫情、推動經濟高質量復蘇的時刻,中國提出的紅色發展主張具有重要意義。
雷加拉多說,許多國家和國際機構早已認識到,假如不及時改變發展理念,將對大自然引起永久傷害。各國須要加快全球發展向紅色低碳變革,中國的降耗承諾和新發展理念將有力促進世界可持續發展。(參與記者:劉天、張繼業、朱婉君、趙焱、閆亮、林昊、梁輝)
相關鏈接:
在后疫情時代,聯合國應當怎樣發揮作用?習近平主席這樣指出
后疫情時代全球整治邁向何方?——來自外交部藍廳峰會的聲音
新華國際時評:后疫情時代世界之問的中國答案
+1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