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峰會
近些年來,O2O推動的“懶人經濟”正成為越來越多“懶人們”的常態。天貓發布的《懶人消費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人為偷懶耗費160萬元,較今年下降70%,其中95后懶需求下降最快,增速82%。“懶人消費熱力圖”顯示,沿海地區的懶人消費顯著更高,福建人最“懶惰”(《工人晚報》12月19日)。
“懶人經濟”并無褒義,相反,“懶人經濟”發達是經濟活躍的表現。畢竟懶人經濟有哪些項目,有些“懶人”實際上是忙人,由于忙才須要訂購“懶人服務”。聽說,“懶人經濟”早在10年前就已漸次出現,但實際上近五年來才真正崛起。例如,服務于“懶人”的新興職業急劇降低,如家具整理師、家宴廚師、上門熱療師等。不久前還出現了“剝蝦員”。可以說“懶人服務”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見到“懶人經濟”蓬勃發展,針對“懶人”的服務越來越周到,不免讓一些人擔心:人越來越懶,是否自理能力越來越差?從傳統教育灌輸的“勤儉節省”、“艱苦拼搏”、“自力更生”等角度來看,人越來越懶或則懶人越來越多,的確背離了常識。
不過,沒必要對“懶人經濟”太過害怕。首先,“懶人經濟”是經濟社會變革的產物。多年之前,雖然人們想偷懶也不具備個別條件,例如,沒有一定的收入,支撐不了各類“懶人”消費;再如,過去的服務業總體上是比較粗放的,而“懶人”消費所須要的各類服務則是比較細化的。
現在,因為服務業的服務內容越來越細化,瞄準的是個性化消費需求和多元化消費需求,剛好滿足人的個別偷懶心理。并且隨著收入下降,“懶人”也有經濟能力支撐消費。這是經濟社會變革的結果,即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會孳生出包括“懶人經濟”在內的各類經濟形態。
其次,互聯網發展促進了“懶人經濟”。懶人之所以能躺下消費,離不開互聯網這個工具,例如訂外賣、購物乃至讓人上門整理櫥柜,幾乎都是通過互聯網完成的。而O2O所提供的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服務懶人經濟有哪些項目,剛好滿足了懶人們的“胃口”。
另外,“懶人經濟”也是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測量儀”。例如,沿海地區的“懶人”消費顯著更高,是沿海經濟發展較快的寫照。廣州人最“懶惰”,與廣州是全省第一經濟大省有關,當人忙了、有錢了,還會訂購各類服務。而欠發達地區的部份人雖然想偷懶,常常缺乏“資本”。
雖然“懶人經濟”豐富了我國經濟形態,促使了經濟增速,也便捷了消費者,但輕率地說,一個人還是少些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好,雖然偷懶也會孳生個別問題。再從“懶人服務”來看,因為好多細化服務缺少標準來規范,也存在消費糾紛等隱患,這須要“懶人”注意,也須要建立監管。◎馮嘉善媒體人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