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微信“粉絲”還不算多,廣州太平洋蔬菜專業合作社的訂閱號還是每月為她們帶來上百個訂單。作為擁有上百家養殖戶和300多畝桃園的本地農業龍頭企業,在農產品普遍深陷滯銷的窘境期,該合作社嘗試以微信平臺進行“微營銷”,讓企業聽到了一些希望。“能不能購買兩箱草莓?”時下,“黃桃特惠”的信息在同學圈里傳開,不斷有新顧客發來微信問詢。合作社300多畝桃園中近七成栽種枇杷,經過3年多的生長期,去年草莓首次豐收。不過,草莓熟透前,合作社負責人金麗君就倍感了壓力。
從前,銷售多借助訂單,近三年形勢變了十大農產品電商平臺,訂單渠道不暢。眼看著大批草莓成熟,保質時間又短,到底能不能賣得好?農產品邁向市場怎么確切順應消費者需求?金麗君一時沒了方向。
微信營銷大行其道。今夏,金麗君也打起了“微營銷”這張牌。利用“O2O”模式,從線上轉入線下,以蔬菜配合自家肉類產品,通過同學圈搞促銷,在微信中“一傳十、十傳百”地擴散,不少居民很快了解了金麗君的農產品。消費者可以在天貓通過支付寶付款,經過同城配送,當天能夠收到新鮮農產品,比起在易迅、天貓等電商平臺購買,這么“看得見,摸得著”的距離,讓“朋友們”多了幾分信賴。“畢竟,消費者很看重乳品安全。”金麗君說,由于有微信,她早在三年前就建上去的網購平臺和天貓商鋪也被“聯動”起來,總算有了活力。
去年,“微營銷”激發了不少農產品養殖(養)殖戶轉變經營思路。與金麗君相像,在銷售壓力之下,一些相對年青、思路活絡的農民與電商接軌,著手完善自己的電商平臺,實現區域配送。在浦江藍香蕉園,管理商加盟了“美味七七”第三方電商平臺,“”與等電商乳品品牌簽署了合作合同,配送優質葡萄原材料,取得了不錯的收效。去年底,葉榭的家庭農場主孫紅榮也開始用同樣的方式通過微信銷售自產小麥。“效果好得出奇。”孫紅榮說,只用了不到一個月的工夫,所有小麥就一售而空。
從果園、養殖基地直送居民飯桌,微信營銷到底能不能激活農產品市場?同樣是互聯網營“銷,微信更像‘前鋒’,傳播力遠優于網站。”金麗君說。事實上,太平洋蔬菜專業合作社早在今年夏天遇見禽鼠疫危機時,就開始探求以線上營銷變革,構建了自己的網購平臺,但收效并不顯著。曉得的人不多,真正樂意通過網站訂購的人也少。但微信互動更直觀十大農產品電商平臺,操作也簡單,利用親朋好友推薦,容易引人關注。現在,微信營銷剛才起步,市場參與勢頭正火。“關鍵還是品牌信譽,非常是生鮮產品,好與不好,鑒定很直觀,口碑傳播也很快。”金麗君表示,“只有農產品質量做得扎實,就能禁得起網路過濾,能夠使更多人樂意關注并推薦。”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