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可外賣”。
外賣的邊界正在逐步被打破,從小吃到生鮮,再到美妝、服裝、數碼設備,餓了么和美團這兩大大鱷在不斷升級自身的配送服務能力。
消費者在享受便利的外賣服務的同時,也要記得謝謝外賣背后的“外腦”——外賣代營運。
消費者最應謝謝的是誰?
無外賣,不年青。
自2011年外賣經濟崛起之后,外賣對于年青人生活的重要性越發明顯外賣代運營公司,近幾年更是成為年青人的主要用餐形式之一。
而對于消費者而言,一份外賣配送快慢、是否撒漏、是否漏單、滿減力度高低都關乎了這頓飯吃得爽不爽,開不開心。
絕大多數消費者不曉得的是,與配送質量息息相關、起到決定性誘因的,是騎手、店家、平臺背后的外賣代營運。
外賣代營運的崛起是在外賣崛起后6年左右。當時外賣平臺之爭告一段落,寡頭壟斷產生,外賣平臺開始減少對商戶和消費者的補助、提高對商戶的抽傭,這時侯外賣店家未能穩重地薅平臺的羊絨,不得不開始追求精細化營運。
與電商代營運類似的外賣代營運,重要性也在此刻顯現下來,其負擔的價值作用也從“簡單地管理店家外賣帳號”發展成“為店面匹配平臺流量”。
外賣代營運同外賣行業一樣發展迅速,2018年整個外賣代營運行業出現上千家公司,再惠、食亨、掌單等多家背部企業被資本加倉投資,專注于全渠道SaaS產品及全渠道代營運服務的云快賣于2019年融資。
但僅一年后,風口反彈,外賣代營運步入真實混戰,大量中小玩家被淘汰,剩下成規模的玩家屈指可數。
外賣代營運,難度更甚
拋開“錢熱”對外賣代營運行業的推動作用,外賣代營運和電商代營運類似,本質上都是TOB的生意——幫助顧客通過線上業務降低產值。
但與電商代營運不同的是,外賣代營運多了餐飲店面營運的前半部鏈條,任務愈發繁雜,要負責出餐、人員管理、菜品管理、外賣配送等工作,例如設計產品包裝、規劃外賣小哥的取餐動線、處理外賣單和堂食單出餐斗毆等。
其實,決定出餐、配送等工作結果優劣還有外賣配送員、餐飲店面職工、后端供應鏈,所以一些非可控性情況出現,外賣代營運公司也要承當責任。
加上行業發展時間短、中小餐飲店家老總契約意識差,外賣代營運“兩高一低(違約率高、糾紛發生頻度高、續約率低)”的特殊問題經常發生。
雪上加霜的是,不少中小外賣公司只會線上營運的“三板斧”,即:店面家裝、爆品構建、配送優化外賣代運營公司,對于分店營運的前半部鏈條尚不清晰。加上有些居心不良的小公司為了沖業績采用大額滿減,損害了店家收益和利益,這在讓店家交了情商稅的同時,也降低了店家對外賣代營運的偏見。
好在,2020年的疫情,給了外賣代營運行業一個“良幣驅逐劣幣”的轉機。
在“躺著對國家做貢獻”的情況下,飯店堂食難覓客戶,只好將外賣作為應對疫情沖擊的突破口,甚至一些過去沒有經營外賣業務的餐飲企業例如75家分店的巴奴鴨血燒烤、小龍坎烤肉(之前從未做過火鍋外賣),轉而專注外賣業務。
但線上與線下業務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原先不少中小飲店家就缺少線上的精細化營運能力,如今想要盡早適應互聯網的經營節奏,必須利用專業的外賣代營運公司。
據VAD傳媒COO苗鄉凡介紹,疫情期間,不少餐飲店家或是通過介紹,或是直接找到VAD委托其代為營運店面。
而只會“三板斧”的中小代營運公司,一方面服務的餐飲商戶少,商戶扛不住疫情,代營運公司也急劇倒下了,另一方面,疫情資金緊張讓餐飲老總決策愈發慎重,小體量、沒口碑積累的中小公司無法獲得新顧客的信任。
疫情讓外賣代營運“暴露”在人前
這次疫情放大了外賣的重要性,同時也讓外賣代營運公司的地位,水漲船高。
據中國貿促會研究院發布的《外賣業務對餐飲業高質量發展的作用研究》數據顯示,2019年,外賣對餐飲企業收益增量的貢獻環比下降56%,在餐飲業總產值與總收益的增量中,分別有75%和65%是由外賣帶動的。
2020年,疫情帶動了外賣供給側、需求側的一側下降需求。在單向作用下,外賣市場規模有望持續減小,據前瞻研究院恐怕,2020年外賣場規模將下降15%突破6500萬元。
作為外賣產業鏈市場之一的外賣代營運行業,短期內有望突破千億規模。對比電商代營運的有壹網壹創、寶尊電商、青島金王等十多家上市公司,投資機構以及業內人士已達成共識:外賣代營運行業一定會有上市公司出現。
在2017年下半年,美團和餓了么開始降補助、提傭金,餐飲店家的代營運需求出現以后,資本開始加倉投資外賣代營運背部玩家——2018年整個行業在蓬勃發展。
大量資本步入是好事,才能推動行業發展,但卻未能改變外賣代營運的toB本質,在資本一波投資熱后,外賣代營運行業步入激烈競爭階段是必然的。
2019年,資本增加了熱度,由于資本更偏愛才能規模化、能迅速復制的行業或企業,所以,如今的外賣代營運玩家在更加急迫地摸索下一步發展方向。
外賣代營運的兩條路:規模化,多樣化
總體來說,外賣代營運行業從2017年年末起步,當時外賣市場規模在2000萬元左右,滲透率不到5%;而到了2020年,外賣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6500萬元,滲透率在13%左右,整個代營運行業發展接近3年時間,也許,距離行業成熟期還有一段距離。
如今,針對代營運行業的規模化推廣程度低、餐飲前半鏈條復雜的情況,全省性或區域性腦部玩家在建立自身的技術,提升自身壁壘,構建口碑。
選擇規模化復制是一條不錯的出路,以再惠為例,其作為全省腹部玩家之一,已服務超過8000個品牌。
為了更好地服務顧客,再惠從2018年9月自主研制數據剖析系統,將多年來的數據和技巧論整合升級。這套系統一共有兩個作用,一是彰顯在商戶的營運上,通過數據剖析為商戶提供更好的營運策略;二是彰顯在再惠內部的效率上,一個人通常同時服務多個顧客,通過系統可以更好地管理不同顧客、不同區域的分店,提高營運效率。據到家事業部負責人黃險峰介紹,之后這套系統將會開放給店家,再惠則會提供更高階的服務。
在規模化之外,億歐餐飲同樣對多樣化服務抱有期盼。
據云快賣聯合創始人兼市場及品牌戰略經理李娜介紹,外賣代營運行業的一個壁壘在于數據,由于不同業態、不同量級、不同商業環境下的餐飲企業所服務的客戶是不同的,因而,借助大數據幫助餐飲店家做線上營運的試錯成本低,起效快。
在數據和經驗的基礎上,幫店家多樣化地改善前半程鏈條,代營運線上門店是很有療效的形式。據VAD傳媒COO苗鄉凡介紹,盡管多樣化服務的惡果在于規模擴充慢、重人力,但優勢卻很顯著,才能針對性幫助企業調整,企業認可程度高,續約率高。
億歐餐飲覺得,無論是規模化,還是多樣化,這兩條路就會讓外賣代營運的外腦作用越加顯著,行業的步入壁壘也急劇增強,整個行業逐漸步入成熟期。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