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算法的運行始終以平臺利益為核心。可層層施壓這并不是算法本身的意愿外賣系統,而是來自算法的設計者、實施者。所以把責任都歸咎于算法,這顯然并不客觀。
9日凌晨,餓了么回應稱:宣布盡快發布新功能,在結算付款的時候增加一個“我愿意多等5分鐘/10分鐘”的小按鈕。“系統是死的,人是活的。將心比心,餓了么在保障訂單準時的基礎上,希望做得更好一點。”
對于餓了么即將上線的新功能,有網友是這么評價的:這和滴滴呼吁大家給司機加小費是一個道理——就是把本來平臺應該承擔的成本,轉嫁到了消費者頭上,不管是餓了么還是美團,完全可以通過算法給送餐員相對更寬松的時間。
算法沒有人性,這也是發展的必然
對于這場風波,灃京資本基金經理吳悅風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算法是冷冰冰的,它一定會無限壓榨整個體系的潛力,最后達到微妙的平衡,也就是所有騎手處于勞累的邊緣。
商場如戰場,這種對效率的極致運用,已經刻到從“百團大戰”里活下來的美團的基因里了,這也讓美團的每單毛利比餓了么高了近一塊錢。
根據移動互聯網數據監測平臺的調查顯示,2019年上半年,在全國外賣市場份額中,美團占比達到64.6%,具體到單量,美團騎手平均每天會比餓了么騎手多跑20單。
吳悅風說,這對于美團,對于王興,對于騎手,都是如此,很難有別的路可以走。
“算法不是人,它沒有人性,這毫無疑問。”而關于算法與人性之間的關系,我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
“人類開放環境中的數據里,存在著大量的偏見和錯誤認知,放任機器去學習這樣的數據,無法保證它會變得更睿智、客觀。
當我們自己本身都還存在著一些不完美的時候外賣系統,我們為什么要求一個東西變得和我們一樣?”
與其糾結這個問題,作為“享受便捷服務”的消費者,我們倒不如多一點體諒,多一點耐心,檢視比聲討更有意義。
正所謂:資本家,其實也是消費者選出來的。“如果有一個外賣平臺,可以保證外賣小哥的健康和利益,但因此速度會慢很多,而且每單外賣會比其他平臺多收幾塊錢,作為消費者,你會選擇么?”
商業體系環環相扣,誰又能說自己置身事外。
參考鏈接: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