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起于2014年的社交電商,伴隨著微信釋放的巨大紅利,終于在2018年迎來了風口。從資本市場大舉進入,到傳統電商開疆拓土,再到衍生出來的社區團購模式爆紅,市場上可謂風起云涌,而在農產品領域,帶來的攪動也是影響深遠。
1
社交電商三大趨勢
趨勢一:資金逆流成河,平臺扎推發力
一個行業大熱,最直觀的表現就是資本的趨之若鶩。在經濟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下,資本也更為謹慎,但是在中國的社交電商領域,似乎卻是例外。
根據創奇社交電商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2018中國社交電商行業發展報告》,2017年社交電商行業總體市場規模為6835.8億元,預計2018年將達到10349億元。根據商務部統計,2020年預計中國網絡零售市場規模為9.6萬億,該報告預估社交電商市場規模將達3萬億,占到網絡零售交易規模的的31.3%。面對如此誘人的前景,資本當然坐不住了。
▼
根據公開資料,筆者對本年度重點的社交電商投融資事件進行了梳理。在匯總的17起投融資事件中,已披露的融資金額超過43億美元。
1月,有好東西A輪融資2000萬美元;
2月,環球捕手獲戰略投資,詳情未披露;
4月,拼多多C輪融資30億美元;
4月,云集B輪融資1.2億美金;
4月,禮物說C1輪融資1億美元;
5月,小紅書D輪融資3億美元;
7月,愛庫存B輪融資5.8億元
7月,拼量網天使輪融資500萬人民幣;
7月, 每日一淘A輪融資3000萬美元;
7月,有好東西B 輪融資5000 萬美元;
9月,小美鮮生天使輪融資1000萬人民幣;
12月,每日一淘B輪融資1億美元;
12月,選好貨A輪融資數千萬人民幣。
當然,上市才是眾多社交電商進行資本運作的終極目標,而2018年就有3家社交電商風風光光地實現了這一目標。
4 月 19 日,有贊在港交所借殼上市,市值超過60億港元;
7 月 26 日,拼多多登陸納斯達克,上市首日市值達到295億美元;
12月6日,蘑菇街登陸美國紐交所,市值13億美元。
在以上融資及上市企業中,每日一淘、環球捕手、小美鮮生都是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和美食類社交電商,其他重量級企業如拼多多、云集,也都在農產品領域做得風生水起。
與此同時,平臺電商也開始扎推發力。一年中,京東和美麗聯合集團推出了“微選”十大農產品電商平臺,又開啟了“京東拼購節”;淘寶上線了“淘寶特價版”應用程序;唯品會推出了“云品倉”小程序;蘇寧做起了易購拼團。甚至一些有實力的品牌企業也開始試水,例如中糧、蒙牛紛紛啟動了微店模式。
趨勢二:社區團購快速興起
社交電商的快速發展,不斷衍生出各種新的模式和玩法,社區團購就是目前最搶眼的一個。這種基于微信和輕社交關系(小區鄰居)的新型電商渠道,成單率大大提高,以小區為單位,集體發貨,能夠降低物流成本預售模式也避免了囤貨過多造成浪費。可以說,社區團購不僅繼承了社交電商的各項優良“基因”,同時對供應鏈上的資源配置也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優化。
雖然社區團購最初誕生于2016年,但在2018年,隨著小程序應用全面成熟,這一模式的潛力終于得到了充分釋放。在短短一年的時間里,社區團購這一類的企業就吸引了幾十億人民幣的融資。
晝夜之間,當年“百團大戰”的局面正在隱約重現。參與者中不乏背景強大的新玩家,包括生鮮電商巨頭和供應鏈平臺企業。每日優鮮則上線小程序“每日一淘一起拼”,果蔬農產品B2B平臺美菜在華中、華東、華北同時啟動社區拼團探索,京東也在11月份推出了“友家鋪子”。一些社交電商更是順勢直接殺入,例如從環球捕手衍生出的小區樂,從美菜網衍生出的美家優享,拼多多則通過投資上海蟲媽鄰里團深入社區團購領域。
由于農產品復購率最高,幾乎成為社區團購主打品類。高頻交易對于增強粉絲黏性也有助力,而其預售模式又可有效降低生鮮農產品的損耗浪費,因此社區團購在農產品領域發展地格外受人關注。
趨勢三:火拼農產品,涉足做公益
農產品電商尤其是生鮮電商經過幾年的發展,開始面臨發展瓶頸,但社交電商的產生卻帶來了意外契機。一方面,通過社交進行裂變式傳播的獲客路徑,讓社交電商得以用低成本把流量下沉到三四線的小城鎮,覆蓋了更廣闊的消費群體,為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提供了新途徑。另一方面,更多互聯網因子的注入,也在助推農業生產供應鏈的完善和產業升級。在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的宏觀背景下,社交電商作為消費扶貧模式還得到了政策加持,企業行動也分外踴躍。
▼
2017年云集微店發布“百縣千品”計劃,要在三年內培育孵化100個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僅陜西省就打造了洛川蘋果、臨潼石榴、富平柿餅、周至徐香獼猴桃等爆品。
2018年4月份,拼多多也上線了公益項目“一起拼農貨”。當年秋季,拼多多聯合本地新農人,兩個月幫助湖北秭歸縣的農戶銷售了2300多噸滯銷臍橙,為當地村民創造了1200多萬元的收入。
甚至出身母嬰產業的貝店,也在2018年5月宣布了“一縣一品”助農計劃十大農產品電商平臺,一年內打造100個特色產品產業帶。11月,其幫扶恩施熱銷了100萬斤富硒土豆。
可以說,企業瞄準做農產品,并非只想用慈善提升企業形象那么簡單,根本上還是看清了:農業是中國經濟最后也是最大一塊掘金地。而社交電商恰恰憑借門檻低、成本少、覆蓋廣、傳播快、接地氣的特點,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傳統農村電商面臨的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農產品規范化程度低等問題,為農產品上行打開了通路,成為一種有效的扶貧手段,在貢獻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對自身開拓市場、維護流量具有重要價值。
2
2018農產品社交電商十大案例盤點
基于以上所述的行業趨勢,筆者收錄了在2018年可圈可點的十家社交電商,供業界參考。
01
拼多多
簡介
入選理由:緋聞纏身卻熱度不減的流量明星
身價:200億美元+
創始人/
黃崢,1980年出生,“社交電商是一個偽概念,電商就是電商,社交就是社交,沒有人為了社交去買東西,只會說因為已經在社交,順便買了東西。”
融資情況/
2018年7月26日,拼多多正式登陸美國資本市場,發行價19美元,市值達到240億美元。
運作模式/
作為拼團模式的首席代表,用戶通過發起和朋友、家人、鄰居等的拼團,以更低的價格,拼團購買商品。消費群體集中于“五環外人群”,通過拼團模式將消費者需求集中,在流通側形成半計劃經濟,向供給側形成要價權。
點評/
拼多多極大滿足了消費者喜愛占“便宜”的心理,屌絲大眾成為龐大而堅實的基礎。但上市之后,供應鏈上的弱項愈加凸顯,山寨和假貨問題揮之不去。
行業關注度/☆☆☆☆☆
02
云集
簡介
入選理由:鋒芒畢露的零售眾包電商平臺
身價:20億美元
創始人/
肖尚略,1978年出生,“在擁抱變化時,大部分人是緩慢的”。
融資情況/
2018年4月23日,云集宣布完成1.2億美元B輪融資,由鼎暉投資領投,華興新經濟基金等繼續跟投。
運作模式/
S2b2c的分銷模式,b即一千萬或幾百萬的小微意見領袖;c是數千萬的消費者;S是云集,是整個電商零售服務的集成。店主無需采購進貨,只負責運用社交媒介進行商品推廣,發貨等輔助性工作則由云集平臺統一負責。
點評/
“你推廣,我發貨”,與千萬小微商分工合作。動員群眾的力量,發揮各自的優勢。
行業關注度/☆☆☆☆☆
03
每日一淘
簡介
入選理由:誕生8個月融資兩輪的生鮮電商優秀后裔
身價:10億美元
融資情況/
2018年12月11日,每日一淘宣布完成1億美元B輪融資,由元生資本領投,海納亞洲創投基金(SIG)參與聯合投資,DCM、元璟資本跟投。
運作模式/
主營生鮮水果、美食,是國內生鮮電商平臺每日優鮮孵化的精選美食社交電商。
點評/
依托每日優鮮的資源優勢,瞄準復購率最高的生鮮食品,特色鮮明,但生鮮作為非標準品,把控好品質和供應鏈才是核心關鍵。
行業關注度/☆☆☆☆
04
有好東西
簡介
入選理由:以家庭消費切入的社群電商
創始人/
陳郢,“我們最初是懷著做公益的心態到農村去,但當自己面對生存問題時,更能體會到,一個能不斷創造價值的模式,才能幫助更多人。”。
融資情況/
2018年1月和7月,有好東西分別獲得元A輪和 B 輪融資,共7000 萬美元。
運作模式/
針對中產家庭的媽媽群體,為家庭品質生活提供專業甄選服務。以生鮮、農特產品、生活方式消費品等家庭消費品為主,做產地直供精選產品。產品覆蓋美食、親子、生活方式和跨境四大類。有好東西在前端通過“甄選師”進行社群分享和反饋推薦商品并收集需求,后端“尋味師”根據反饋調整迭代選品和上新邏輯。
點評/
抓消費升級與美食特色,社群運維玩到爐火純青。
行業關注度/☆☆☆☆
05
京東拼購
簡介
入選理由:出身豪門,出手不凡
運作模式/
京東拼購是基于京東商家,通過拼購價及社交玩法,刺激用戶多級分享裂變,實現商家低成本引流及用戶轉化的一個工具,主打“低價不低質”概念,是京東涉足社交電商的實際舉措。
點評/
京東玩社交是認真的。傳統電商巨頭入局,新興創業團隊必然壓力山大,行業格局或將改變。
行業關注度/☆☆☆
06
貝店
簡介
入選理由:瞄準寶媽群體的涉農新手
融資情況:已完成D輪融資
運作模式/
是由貝貝集團推出,專注于家庭消費的社交電商平臺。貝店采用自營+品牌直供的模式,與源頭品牌直接合作,店主無需囤貨、發貨,由貝店統一采購、統一發貨、統一服務。與云集基于S2B2C模式的“服務式電商”不同,貝店的定位是“消費電商”,目標受眾集中于媽媽客群。
點評/
繼承母嬰電商貝貝網的優良“基因”,精準定位寶媽這一微商的主力群體,進軍農產品領域顯然非常符合媽媽群的生活需求。
行業關注度/☆☆☆
07
環球捕手
簡介
入選理由:以美食為切入點的后起之秀
身價:20億元
創始人/
李瀟,“美食是一個可購買可分享可連接的“全能型“行業,而環球捕手所做的工作就是美食升級”。
融資情況/
2018年2月3日,環球捕手宣布獲得浙大友創投資旗下文辰友創基金戰略投資,估值接近20億元。
運作模式/
環球捕手是一家美食生活電商平臺。以國內一二線城市的中高端用戶為主,提倡個性化的美食生活,追求個性化、非標品的美食選擇。致力于發掘和分享全球美食及美食文化,積極打造以美食為主的全球化生活體驗平臺。
點評/
美食是復購率高的品類,也是用戶喜愛分享的題材,好的切入點是成功的一半,在品類上和其他跨境平臺形成了一定的差異化。
行業關注度/☆☆☆
08
小紅書
簡介
入選理由:懂內容、懂社交、懂電商
身價:30億美元
創始人:毛文超、瞿芳
融資情況/
2018年5月31日,小紅書D輪融資3億美元,領投方為阿里。
運作模式/
采用“社區+內容+電商”的模式,定位于建立中國最大的生活分享平臺,同時發現全球好物的電商平臺。并且借助明星入駐打開了知名度。《人民日報》官方總結:小紅書=亞馬遜+。
點評/
在持續輸出優質內容的同時,還能把社交與電商同時玩到了專業級別。
行業關注度/☆☆☆☆☆
09
微選
簡介
入選理由:“含著金湯勺出生”的潛在“巨無霸”
創始人:由京東和美麗聯合集團發起
運作模式/
作為微信平臺上的“淘寶”,入駐的是小B,本質上走的依然是平臺電商的路。消費者通過微信“發現”頻道的“購物”入口進入微選,之后需添加商家為好友私聊,進一步溝通成交,由此進店流量轉化為商家的私域流量。
點評/
依托微信平臺,幾乎壟斷了整個移動端的社交流量,可謂“含著金湯勺出生”。前期作為營銷平臺,主要給小商家宣傳引流,后期將逐步還原電商平臺的“本來面目”。
行業關注度/☆☆☆☆☆
10
禮物說
簡介
入選理由:深挖產品的社交屬性
身價:2億美元
創始人/
溫城輝,1993年出生,“社交是自發的無限游戲”。
融資情況/
2018年4月19日,禮物說宣布完成1億人民幣C1輪融資。
運作模式/
禮物說是國內最大的禮物電商導購平臺,以推薦“禮物攻略”為核心,收羅時下潮流的禮物和送禮物的方法,為用戶呈現熱門的禮物攻略。禮物說小程序通過“送禮物”這種強社交屬性的活動,實現了先社交后電商的路徑。
點評/
作為導購類型的社交電商代表,禮物說充分挖掘了禮物的社交屬性,以此淘到了第一桶流量,而后續對用戶與產品的深挖還需持續發力。
行業關注度/☆☆☆
3
未來屬于用流量和供應鏈“兩條腿”走路的人
社交電商大體可以分為平臺型與導購型兩大類。平臺型企業同時控制流量與供應鏈兩端,根據服務對象不同,又分為B2C和B2B2C兩類。B2C類的企業商品來自自營或第三方平臺入駐,直接面向消費者,例如拼多多;B2B2C類的企業直接面向個體店主等小B用戶,再由小B面向C端消費者,例如云集。導購型企業則只控制流量端,不控制供應鏈和商品貨源。
事實上,流量和供應鏈是社交電商的兩大核心要素,如同支撐企業前行的兩條腿。如果只是供應鏈有優勢,那其實是一個傳統的零售渠道,不能稱為電商;如果只玩流量,用戶和產品也很難形成長期穩定的關系。
如果說,在行業發展初期,流量當先是很多社交電商無奈的選擇,那么隨著行業的不斷成熟,接下來考驗的則是玩家們在供應鏈運營上的真功夫。假貨多、品控難的問題不解決,倉儲、物流、增值服務跟不上,那么前期費盡心思獲得的流量最后也可能變成竹籃里的水、指縫間的沙。就像單腿跳一般,即使有再強大的爆發力也會很吃力而且容易跌倒。
基于此,農產品社交電商的出路和結局就取決于兩方面的表現。
一是,低價與流量間的平衡。
以拼多多為代表的企業,依靠低價拼團模式來獲取流量,在創業初期瘋搶流量的時候,更是不惜賠本賺吆喝。但農產品的利潤率本就相對較低,無底線的低價既不能幫扶農民,也會擾亂市場,造成劣幣逐良幣的局面。
恰恰2018年是農業農村部確定的農業質量年,希望推動中國農業走質量興農之路,引導農業加快品牌化發展。在此背景下,一味打價格戰就顯得“不識時務”,與政策導向不符,與農業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的大趨勢更加背道而馳。
二是,從源頭把控供應鏈。
對于農產品尤其是生鮮產品而言,由于生產規模小、標準化難、易腐爛等問題,供應鏈壓力之大難以想象,而把控源頭更是關鍵。一些企業嘗試與地方政府合作,聚攏資源,對當地特色農產品進行集中篩選,以求打造“爆款”。同時也有企業嘗試引入新技術手段,利用產品追溯平臺對生產經營主體進行備案管理,力求實現產品可跟蹤,消費者可識別。
但是農產品生產流通鏈條非常長,要想精準把控供應源頭,優化整個產業鏈條上的資源配置效率,甚至從生產端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那絕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即使對于那些具有農產品“家世傳統”的企業,例如每日一淘,也要不斷加強自身在農產品供應鏈上積累的功底,盡早掙脫流量爭奪的泥潭。無疑,未來能用流量與供應鏈“兩條腿”走路的社交電商,才能走得更為平穩而長遠。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