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爆發(fā)一個月后,我想和大家聊聊這5個真相……
2022年3月1日-4月19日,上海本輪疫情的感染者,已經(jīng)超41萬了。
更讓人揪心的是,不久前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死亡病例。
17日,新增死亡3例。
18日,新增7例。
上海疫情,仍在繼續(xù)突破我們的認知。
為什么會出現(xiàn)死亡病例呢?
根據(jù)上海衛(wèi)健委通報,這幾個病例,都是60—101歲的老人。
本身就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等基礎疾病。
感染后,病情加重。
直接的死亡原因,皆是由基礎疾病導致。
正如大家之前所擔心的那樣。
年紀大,患病多,身體素質(zhì)差的老人,成為了疫情下最薄弱的群體。
不得不承認,這次疫情,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期。
也不斷地從各個方面,刷新著我們對病毒的認識。
最初,我們以為新冠都三年了,都習慣了。
再發(fā)生疫情也沒什么好怕的。
結(jié)果,上海疫情馬上給我們敲響警鐘。
我們以為人類已經(jīng)足夠了解病毒了。
結(jié)果從德爾塔到奧密克戎再到現(xiàn)在的XE。
人類的研究速度,遠趕不上病毒的進化速度。
我們以為中國的防疫做得夠好了。
結(jié)果現(xiàn)實告訴我們,哪怕你做得再完美。
只要有一個國家防疫沒做好,我們就無法獨善其身。
縱觀全球形勢,可以說,短時間內(nèi),病毒很難徹底消失。
不管我們愿不愿意,都要接受,新冠已經(jīng)完全重塑了我們的生活。
那作為普通人,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又該如何自處?
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我的一些感悟。
別把健康不當回事
病毒之下人人平等
有一個細節(jié),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
在17日上海通報的16例重癥病例中。
年紀最小的只有33歲。
據(jù)悉,這名患者本身就患有嚴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功能下降得非常明顯。
盡管情況比較少見,但也給我們一個警示:
那就是重癥,并非只會發(fā)生在老人和小孩身上。
哪怕你正值壯年,但如果身體條件很差,感染后也有惡化的可能。
后疫情時代,年輕不再是資本,健康才是唯一的本錢。
所以,別再不把健康不當回事,胡亂糟蹋著自己的身體。
也別再仰仗自己的年輕,以為就算真感染了,也能很快自愈。
很多時候,讓人恐懼的不是新冠,而是我們的自大與狂妄。
新冠帶給我們最大的教訓,就是你永遠也不知道它還會如何變化。
世事多變數(shù)。
既然我們無法預測未來,不妨先做好當下。
能多運動就多運動運動,能不熬夜就盡量不熬夜,能按時體檢就不要總是嫌煩推諉。
生命是最公平的。
那些你現(xiàn)在不當回事消耗的健康,其實都是你不知不覺在提前透支的未來。
別再盲目斷舍離
適當囤貨才是疫情時代的安全感來源
我的一位武漢朋友曾和我說過。
疫情之后,現(xiàn)在平時家里要是沒有幾十斤米面,幾瓶子酒精,幾大包衛(wèi)生紙,就總覺得心里不踏實。
現(xiàn)在居家的上海人,冰箱空間也成了硬通貨。
有上海市民說,在他們小區(qū),冰箱的空間換到雞蛋、蔬菜都是可以的。
很多人說,解封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立馬去換個大冰箱。
沒辦法,那種扒著指頭數(shù)存貨的日子,是真的怕了。
其實,不僅僅是武漢、上海。
我們也一樣。
不知不覺,儲物柜里就填滿了口罩、洗手液,速食產(chǎn)品,孩子紙尿褲……
想起疫情前幾年,特別流行所謂“斷舍離”。
但現(xiàn)在再打開豆瓣,看到《斷舍離》這本書下的熱評,卻是這樣的:
病毒肆虐的時代,極簡生活已經(jīng)不香了。
合理囤貨才是王道。
在不知道何時就會被“靜態(tài)化”的當下,一個滿滿的冷凍柜和儲物柜帶來的安全感是無與倫比的。
家中有糧,心中才能不慌。
正如網(wǎng)友所說,現(xiàn)在的囤貨,已經(jīng)并非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消費欲了。
也并非是一種恐慌的表現(xiàn)。
而是一種底線思維。
是我們在疫情時代下,對不知何時就會到來的風險的未雨綢繆。
也是我們能在突發(fā)情況下,能守護全家正常生活的基本保證。
當然,提倡囤貨,并不是說什么都買。
而是在保證不浪費的前提下疫情過后爆發(fā)的20個行業(yè),按需規(guī)劃什么該買,什么可以不買。
都說明天和封閉不知道哪個先來。
請謹慎扔扔扔,合理買買買。
正視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
提高自己風險對沖的能力
疫情之下的職場人真的很難。
反反復復地停工,一次次地停產(chǎn)。
居家辦公習以為常之后,幾乎每個行業(yè)都受到了巨大的沖擊。
有人一夜失業(yè)。
有人面臨降薪。
有人本來剛剛辭職,準備跳槽,卻又正好碰上疫情。
如何應對疫情給我們帶來的生活的不確定性?
我覺得主要有三點。
一是,要是有一份收入還可以的工作,請謹慎對待。
不要沖動,不要賭氣疫情過后爆發(fā)的20個行業(yè),更不要頭腦一熱就想著放棄一切去搏一把。
如果一切順利還好,一旦橫生變故。
房貸、車貸、養(yǎng)娃養(yǎng)老……哪樣都能壓垮一個人。
新冠來了,任性的成本也提高了。
穩(wěn),比什么時候都更重要。
二是,請養(yǎng)成良好的儲蓄習慣。
以前,我們總說及時享樂。
免不得就要被一些消費主義的話術蒙蔽。
比如什么女人沒有一個奢侈品包包是不完整的,男人沒有一塊名表是不完整的……
但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什么名包名表,都不如手里攥著錢來的更踏實。
囤什么,不如囤錢。
給自己留出一筆風險應對金,疫情下,才能活得更有尊嚴,
最后,也是最重要,就是除了工作之外,請多學習一門技能。
節(jié)流不如開源。
居安思危很重要。
想要提高自己應對風險的能力,就得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哪怕沒有條件去系統(tǒng)學習一樣本領,至少可以多看看新聞。
多關注一下行業(yè)動態(tài)。
即便事業(yè)遭到重創(chuàng),也能保證不被時代落在后面。
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態(tài)
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次上海疫情,我有個感觸很深。
那就是我發(fā)現(xiàn),不管是不是上海人,在朋友圈都很焦慮。
我們每天都被大量的信息轟炸著。
有真的,有假的。
有好的,有壞的。
看到好消息,不一定會心生樂觀。
但看到壞消息,卻極易共情,就此焦慮低落下來。
海量的新聞,傳聞,消耗的不僅僅是我們的時間。
還有我們的情緒。
不知不覺,就形成了一種無形的精神壓力。
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也是如此,請停下來。
放下手機,遠離輿論,回到自己的生活,過好眼前的日子。
不妨用讀書代替上網(wǎng),用思考代替被影響。
疫情期間,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加重要。
它讓你能明辨是非,能分清真假,更能讓你不被他人的言論所左右。
病毒還沒離開,但日子還要繼續(xù)。
不要陷入悲觀情緒的深淵無法自拔,不要陷入狂涌而來的新聞而失去判斷。
安心、定性,明事理,不悲戚。
縱然身處風暴,也能全身而退。
心懷感恩地去度過每一天
疫情三年,我們見證了太多。
離別與眼淚,苦難與堅強,勇敢與偉岸。
生離死別從未如此密集地出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里。
見的越多,也就越能領悟。
人生雖苦,但除了生死,都是擦傷。
我們至今仍能幸存在這人間,有家人相伴,能吃飽穿暖,已是萬幸了。
這世間最好的東西,其實都是免費的。
比如可以不受拘束地在室外嬉戲;
比如隨時隨地都能呼吸到的新鮮空氣;
比如和家人團聚時的溫暖……
一場疫情,讓我們發(fā)現(xiàn),原來,免費的才是最可貴的。
也讓我們學會了更加珍惜。
幸福并不復雜,不過就是尋常的日子依舊,尋常的人兒也依舊。
功名利祿,不過浮云,什么也帶不走。
而還能看這太陽熱烈,水波溫柔。
還能享受家中有愛,健康平安。
就已是最好的人生。
我們應該感恩這一切,感恩所擁有。
曾經(jīng)看到過一個問題:
如果你有時光機,最想做什么。
我想我會回到三年前,疫情還未來臨的時候。
警示每個人珍惜身邊的一切,告訴大家如何抵御這場災難。
可惜沒有如果。
我們都無法再回到疫情從未發(fā)生過的時候。
有人說,青春才幾年,疫情占三年。
有人說,如果不是疫情,人生應該是另一種樣子。
我不否認。
但我也想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這或許就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
即便無法改變潮水的方向,我們也可以不放任自己隨著浪潮沉淪。
疫情不會現(xiàn)在過去,但一定會過去。
我們只需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
從容地走好腳下的路。
不要急也不要停。
等待下一個黎明。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wǎng)絡以及網(wǎng)友投稿,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nèi)容的真實性,如本站文章和轉(zhuǎn)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lián)系本站,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