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不少大學生都跳出畢業后立刻找工作的“獨木橋”,從走出校門的一刻開始就走上了創業的道路。然而難以否認的是,在象牙塔里苦讀的大學生,初入創業藍海,難免困惑。近日,由廣東省廣發證券社會公益基金會和KAB全國推廣辦公室聯合發起的“大學生微創業大講堂”全國巡講第10站在中山大學舉辦。
大學生創業,聽上去是充滿希望、充滿刺激的,但事實上,每個創業者的背后都有一路走來的“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兼職貓”創始人王銳旭在現場分享了自己從走出校門到創業成功一路遇到過的“各種坑”。
大三開始尋求創業的王銳旭把創業比作結婚,以此來比喻創業與創業者緊密的關聯。“開始創業的這個過程,真的就像結婚一樣,因為你需要跟你的創業這個事情常伴,可能幾年里都和你的合伙人一起去做一個企業,這個企業可能就像你們的孩子,要一直認真。”
他同時肯定了現在的創業環境,建議大學生如果真的想要創業,應該及早去做準備,及早去積累所可能需要的資源,以減少在起步階段遇到的困難。
對于許多剛畢業的大學生而言,獲得天使投資人或者風投的青睞,是許多創業大學生團隊孜孜以求的事情,但廣發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銀行部高級經理、準保薦代表人蘇海靈提醒,大學生在創業之前首先要“拿起手機,查看企業信用信息查詢APP”,搞清投資人背后的股權結構,公司高管和股東構成等背景信息,即使在拉攏投資的過程中,也要充分警惕其中可能遇到的“陷阱”。
論壇中,蘇海靈分享了自己此前遇到的幾個因為對投融資環節不夠了解而遭挫折的失敗案例。“做創業計劃的過程,那其實就是一個說服外行人的過程。”蘇海靈說,“陷阱是非常多的,而創業團隊也不是那么身經百戰,總是會遇到各種漏洞。要以日后積累下的更多的經驗,更多的人脈去識別和獲取真實的背景信息。”
她還強調了創業者在投融資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即關于條款微創業,包括控制權的安排,包括公司保密和開放的界限等。“對于互聯網來說,創意被獲取,就很容易被破解,因此創業者要保證既讓別人看到價值,但是又能保護自己。也就是說,對于專利、商標等這些產權要著力保護,包括對團隊的人員簽一些競業限制的條款等。”
而對于投資人,蘇海靈則提醒微創業,要留意與投資人協商具體投資條件,考慮與資金一起到來的控制權和風險,而不要“拿到錢就開心”,如果不熟悉,要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南方日報記者 陳若然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