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就餐,掃一掃就能點餐、下單、支付等,商家能節省些人力、物力,消費者能少些等待,這本是一件便利各方的好事。可一段時間以來,“好經”有些念歪了,一來,很多商家直接取消了人工點餐方式,不掃碼就吃不了飯。掃碼點餐成了強制項目,多少讓人不快。二來,掃就掃吧,一會要求關注店鋪公眾號,一會請求加入“會員群”,一會又要獲取手機號等個人信息。“我就吃個飯,你要個底兒掉什么意思”,消費者對這種“亂伸手”早有不滿。
掃碼變加碼,無非還是“利”字鬧的。一次掃碼,長久關注,時不時以微信或短信的方式給“粉絲”推送活動信息等,新客就有更大幾率轉化為回頭客。可以說,餐廳用極小的成本就拿捏住了“私域流量”。可于用戶而言,常常被各種消費信息轟炸,實在不勝其煩。更值得警惕的是,常見的掃碼點餐系統大多基于開源代碼,開發難度并不高,大大增加了信息泄露的風險。加之第三方軟件服務商數量眾多,服務水平良莠不齊,相關數據能否被妥善保管,會不會被“二次售賣”,都要打個大大的問號。畢竟,明碼標價、層層轉賣個人信息的“黑色產業鏈”一直存在,其中的種種潛在隱患,尤須引起重視。
再進一步看,上述現象不過是“信息拿來主義”的一個縮影。點外賣、聽音樂、騎單車……移動互聯網時代,只要掃個碼或下個APP,就會有一長串“請求獲取權限”等著你,且很多都與其自身功能毫不相干。有軟件在十幾分鐘內,訪問手機照片文件兩萬多次,一眾企業野蠻開采個人信息的吃相掃碼點餐系統一套多少錢,讓人細思極恐。一條條“協議條款”,不“同意”就會吃閉門羹,何其霸道?用戶“無可奈何”,商家有恃無恐,更宣揚所謂“大家愿意用隱私換便利”,何其荒謬?
信息安全關乎大眾利益,想拿就拿顯然毫無道理。無論何種情況下,信息讓渡都是有底線的,不能搞技術霸凌那一套。這一方面,“最小必要”原則是最佳的抗辯方式。此前,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四部門專門印發新規,詳細劃定了各類APP收集信息的“最小必要”紅線,為相關治理工作提供了支撐。說到底,“包容審慎”雖是互聯網發展的重要價值依循,但同時也要有問題導向,管理與時俱進,才能保證行業不跑偏。
相關企業也應認識到,大眾對信息安全越來越重視。倘若繼續想怎么拿就怎么拿、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掃碼點餐系統一套多少錢,不僅會招致用戶反感拋棄,更可能受到嚴厲懲處。
(作者 何若,摘自《北京日報客戶端》)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