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剛剛過半,但在短短的十幾天里,先后有河南、廣西、山東等多個省份公布了本省的大學生休學創業政策,而且允許大學生休學的年限也越來越長,最長已經達到了8年。而據最新統計,目前國內已經有超過20個省份發文鼓勵大學生休學創業。
休學創業政策頻出的背后,依然是政府對高校創業持續多年的熱情支持。只是,這樣的支持是否到位,面對大學生創業,我們又該在哪些方面重點支持呢?
針對這些問題,《中國科學報》記者專訪了南開大學商學院院長、南開大學創業研究中心主任張玉利。
大學生創業人數短期難以激增
《中國科學報》:自從教育部允許學生休學創業以來,各省紛紛頒布相關政策,而且允許休學的年限也越來越長。但與此同時,有人也對此提出質疑,甚至擔心如果大量學生選擇休學創業,可能會干擾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您是怎么看待這一政策的利弊的?
張玉利:在我看來,這不會是一個大問題。近些年來,我們提出了很多創業口號,教育主管部門也陸續提出很多相關文件。這些工作的確使大學生創業的數量有所增加。然而盡管如此,大學生從事注冊公司和商業活動的行為比例依然很小,而且這一比例在短期內很難有大幅度提升,更不可能出現井噴式的增長。
基于創業者依然是一個小眾群體的事實判斷,休學年限的適當增長并不會帶來多大的問題。事實上,目前我國多數高校采取的學分制其實就是一種彈性學制,有的學生因為生病也可以延長學制。因此,延長學制鼓勵大學生創業會對一些學生起到鼓勵作用,但對于全體學生而言不是很大的問題,不會影響學校的教學秩序。
《中國科學報》:您認為多長的允許休學年限是比較合適的?
張玉利:從一般的創業規律而言,從識別創業機會到創業行動的實施,這一過程其實是比較短的。調查發現,從創意到創業活動,一般只有一年左右,有點甚至更短。即使比較長的創業行為,3年時間也足夠了。因此,從政策有效性來說,即使考慮到大學生連續創業的問題,允許休學的時間也不用太長,3~5年的時間足夠了。
創新型人才培養使創業成為自然結果
《中國科學報》:近年來,國內高校創業整體發展迅速,但似乎總給人一種浮于表面的感覺,您認為出現這一問題的關鍵是什么?我們的創業教育是否還缺乏一些更深層次的內涵?
張玉利:對于大學生創業而言,不管是政府鼓勵還是政策支持,其實都是外因。相比之下,內因其實更重要。不可否認,當前大學生創業的確存在浮于表面的現象大學生新奇的創業項目,大部分的大學生創業行為也屬于生存型。換言之,缺乏創新性。大學生應該熱衷于創造新奇的事物,熱衷于解決難題,而不停留于經商,有些甚至認為大學生不應該和下崗工人爭奪同一類型的創業機會。這種觀點雖有一定程度偏激,但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大學生的優勢是年輕。年輕就意味著有闖的機會,也有實驗和嘗試的機會。因此,社會和高校應該引導鼓勵大學生多開展創新型創業。在我看來,創新是創業的本質,我們需要有創新驅動的創業。而創新的基礎是科學,是有科學依據的解決實踐問題和價值創造。
因此,大學生創業一定還是要和專業結合起來,和研究結合起來,用新的理論和創新性方法解決社會問題。這是大學生應該具有的優勢,同時也是應該加以引導的。從這個角度上說,創業的本質是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問題。
《中國科學報》:有一種觀點認為,創業教育不是培育項目,而是對“人”的教育,您認為“項目”教育和“人”的教育最大的區別在哪里?
張玉利:前段時間,我看到一篇報道。這篇報道的標題很吸引人,叫做《創業80%會失敗,但創業者的人生80%卻會成功》。這句話很有道理,創業是人們解決社會問題、對社會進行奉獻,以及實現自我價值的載體和手段。創業其實是一個廣義的概念。
高校的核心任務是培養德才兼備的創新性人才。可以說,創新型人才培養使創業成為結果和自然產出。從這個角度上說,要使創新人才和創業結合起來,就需要高校在創業和專業結合的基礎上,使得創業和市場結合,契合社會的需求,并與消費者的痛點相結合。這是大學需要改進之處,大學需要讓自己更加開放,整合資源形成更廣闊的創業平臺。
總之,創業是人才培養過程當中,大學生職業發展、實現自身價值的一種載體和路徑,這是我的基本看法。當然大學生新奇的創業項目,這樣的路徑并不僅限于創業這一種,我們希望學生能通過不同路徑進行探索。社會發展也需要路徑多樣化,這樣也有助于社會和諧。
政府需要創造機會
《中國科學報》:前段時間,您組織召開了一場關于創業失敗的研討會。會上您提出不應再僅僅寬容失敗,而是應該伸出援助之手、堅持學習的態度。這種觀點具體在創業教育中應如何體現?
張玉利:對于創業失敗,我有三點基本看法。
首先,創業失敗是一種客觀規律,特別對于具體的創業項目而言,創業高失敗率是正常的。所以我們要正視創業失敗的客觀事實,并將創業失敗的資源利用起來。失敗既有一定偶然性,但也有一定的內在規律和必然性,比如某些政策的利弊問題,如果能讓創業者有更多的了解和準備,將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因此,我們不僅要開設創業基礎和通識課程,討論創業成功的因素,更要開設創業失敗的課程,從中探討創業的一般性規律,這對創業是有好處的,對社會也是有好處的。
其次,高校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要做到這點,一種方式是從別人經驗中的學習,另一種很重要的方式是自己實踐中的摸索。所以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基于失敗的學習是學習的重要路徑,我們不應忽視。
第三,在教育范疇內鼓勵創業失敗的價值挖掘,可以幫助學生乃至老師探索學習方法。我在給本科生上課時,每節課都會提醒大家四個字——提問、總結。其中,總結其實就是反饋。失敗是每個人主觀上都不愿意接受的。換言之,失敗會使當事人有更大的刺激,而這種刺激會使得自己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果我們能借此及時反饋和總結,我就有了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中國科學報》:對于高校的創業教育,您認為政府和社會還應該給予怎樣的幫助和支持?
張玉利:在現階段,政府與社會幫助的核心應該是如何將政策落地的問題。應該說,我們目前的相關政策、措施已經不少,但我總是有一種感覺,在創業問題上,政府更多的依然像一個旁觀者,覺得似乎制定了政策就能水到渠成,這其實遠遠不夠。
通俗來講,創業是創業者和機會、資源之間的動態匹配過程。創業者首先要敢于創業,在這方面,現行的各種鼓勵政策已經起到作用。在資源方面,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在平臺建設和網絡建設方面的提速也很有幫助。但機會卻不總是客觀存在的,需要人們創造。而且不單要創業者創造,政府的創造也很重要,政府需要在這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這也是為什么從創業成本角度看,西部的確的成本更低,但創業者依然愿意向“北上廣”集中的原因——因為機會多才能夠驅動創業,創業者通過對機會的追尋才能整合資源,形成良性互動。在這方面,政府、學校和社會的重點不應只是實施更多政策,而應在政策講解、機會創造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針對現在政策的實施以及可能出現新政策,我建議一定通過基層自下而上的提出。創業者在創業中遇到的問題暴露后,政府扮演解決問題的角色,這才能夠產生效果,并自我檢討之前的政策存在哪些漏洞。如此,我們的工作才會有更大改進。
本文轉載了中國科學報大學2016年5月19日第七版刊登的對南開大學商學院院長,南開大學創業研究中心主任張玉利教授的采訪。報道原題:創業的本質是創新性人才培養 。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