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2歲的外賣小哥李艷明,在上海良鄉的美團外賣站點送外賣。李艷明來自廣東省承德市峰峰礦區,3年前,他和本村的12個礦工一上去沈陽打工杭州送外賣一個月能賺多少,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送外賣,成為村里最早一批從礦上“轉型”的人。
李艷明的祖父輩輩都生活在礦區,從他記事起,村里人基本都在礦上謀生。2014年,受礦山企業去產能影響,礦工的收入銳減。“礦上收入低、養家的壓力大。”李艷明說,她們這12個人返鄉后,又推動了幾十個人來上海送外賣。
外賣小哥李艷明和記者聊天(左一)。新華社記者趙文君攝
從礦工到外賣小哥,有哪些變化?“收入比礦工好。”李艷明說,來上海的第一個月,由于不認識路,送了約600單,領到手約5000元。送外賣按單計酬,加上月薪還有送貨距離補貼、夜間補貼、餐飲重量補貼,總體還算滿意。
“剛下來那年,下大洪水摩托車馬達進水,車壞在半路上,遇到一個同行幫我把車弄到修車鋪,當時很感動。”李艷明說,外賣小哥之間時常相互幫忙,輪胎扎了、電瓶沒電了,半道上總能遇上同行幫助。
萬事開頭難,李艷明原本特別怕跟顧客說話。“一開始見人不敢說話,低著頭把飯盒遞上,轉頭就跑。”李艷明說,如今他意識到送外賣跟顧客打交道挺重要。
外賣小哥風里來雨里去,遇見惡劣天氣連車帶人跌倒,是常有的事。“人摔了、餐盒也撒了,只能給顧客打電話解釋,跟店家聯系重新做一份再送。”李艷明說自己比較辛運,通常對方都能理解,沒遇過非常挖苦的人。
“有一次下雨天給一位奶奶送餐,我右手遞上飯盒時剛好碰上了顧客的手,奶奶說你的手如何這么涼,順手就要把懷里的一個暖寶獻給我。我推脫了,而且奶奶一定要獻給我。”李艷明說,這些溫暖的覺得他仍然記著。
李艷明倍感,這兩年來外賣行業的變化挺大,除了顧客更能理解外賣小哥,連武器也升級了。頭盔、服裝分冬夏款,還有藍牙音箱。
“別人下班我們休息,他人休息我們下班。”李艷明介紹,外賣三天24小時分輪班。一個人三天出來起碼要跑150公里,摩托車電瓶每晚帶兩塊輪換,通常三年就要換一輛新車。
在上海好多小型商城,幾乎每家餐館都有外賣小哥來回穿梭、取餐的身影。李艷明說杭州送外賣一個月能賺多少,每晚看飯店配餐,也讀懂了點經營的貓膩,他的一個老鄉上個月離職開了一家快餐廳。未來,他也想攢點本錢開一家餐館,賣快餐盒飯。“快餐出餐快,這樣小哥們等餐的時間短,路上奔跑的時間更充裕。”他說。
“家里兩個兒子,一家人全靠我一個人薪資養著。”公司每月安排放三天假,但李艷明自己不想休息,不僅秋收時節回老家麥收,一年最多回去一次。每天空閑時,李艷明喜歡跟老婆用微信視頻聊天,婆婆總是告誡他說:“掙不賺錢,注意安全,平安就好。”
新華社記者趙文君葉昊鳴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