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荻楓
近些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非常迅速,各類智能設備、智能軟件已走入千家萬戶,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法和工作方法。為此,不少人覺得,在不久的將來,人工智能將會全面取代人類智能,甚至趕超人類智能。不過,這些觀點過分消極,人類的思想和行為中最重要最奇特的部份,是人工智能未能實現,更難以取代的。
人工智能不管多么發達,歸根結底,都是在人類給定的框架下解決問題。例如,某人每晚上放學,公司和家之間的距離有15公里。他可以選擇的交通工具包括打的、公交車、地鐵、自駕車、共享自行車,以及那些工具的組合。假如他去問導航軟件,導航軟件可以按照他的要求以及實時路況,給出一個最優的出游方案。這在現實中常常是很有用的。但是,盡管有不少人會選擇在工作地點附近購房或租房來解決通勤問題,導航軟件卻絕不會給出搬家的方案。由于導航軟件的運行程序,或則說運行框架沒有這些手段可供選擇,但人卻不會受既有框架的約束。
人工智能也不能主動確定須要解決的問題是哪些。舉一個特別簡單的事例,假如我問智能應答軟件:“帥帥在那里,你看見帥帥了么?”它要么回答不曉得,要么給出一個錯誤的答案。而我若果拿這個問題去問人,被問的人不管知識水平怎樣,第一個反應似乎都是:“你說的帥帥是誰啊?”我還會告訴他,帥帥是我的兔子,是哪些樣子,有多大,有哪些特征,等等。可見,人類首先才能主動確定要解決的問題是哪些,也就是說確定目標。我舉的這個事例極其簡單,之后人工智能恐怕也能應對,但并不是軟件學會了怎么確定問題所在,而是設計人員擴展了或則改變了軟件運行的程序或框架。
其實,假如人類確定了問題,確定了可用的手段或則信息,人工智能可以給出答案,乃至近乎完美的答案。并且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不會設計這些目的—手段的框架,也不會主動突破這些框架。
人是追求意義的智慧生物,因而有自己的價值觀。人類賦于個別事物以意義或價值,才構成了目的—手段的邏輯關系。也就是說,人能曉得自己要的是哪些,如何才算是達成了目的。而人工智能沒有意義的概念,須要人類將具有意義的邏輯關系編碼輸入,人工智能能夠根據這些關系工作,但它本身無從構建這些關系。
人以意義來理解世界,也借此與別人交流、合作。米塞斯曾舉過一個反例,如果某人闖進了一個未曾去過的原始部落。這些原始人未松陽,沒有語言,或則雖然有語言他也聽不懂。并且,假如他見到這種原始人架鍋生火,他都會曉得,她們是要煮飯了。人類有相像的心智結構,雖然語言不通,也可以互相理解。假如換成機器人呢?除非是懸疑連續劇里這些由藝人飾演的機器人,否則它只會搜索和輸出代碼,而不會真正企圖去理解眼前所發生的事。
可見,人與人工智能最大的不同,就是人通過意義和價值與外部世界構建聯系。這是人作為主體而不是客體的基礎,也是人類合作和創新的基礎。人工智能沒有意義的概念,沒有價值觀,終究只能是人的工具人工智能,而不可能趕超人類。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可以看出,主流新古典經濟學的理智經濟人假定,正是將人當作了在既有目的—手段框架下尋求最優解的機器。這顯然是省略了人的行為中最具有本質性和創新性的部份。理智經濟人所構成的經濟體,是靜態的、機械的,被動的,充其量是人工智能的世界,而不是人類社會。
經濟學是價值中立的科學,因而經濟學不研究也沒有足夠的能力研究某個個人到底應當確定哪些具體的目標,運用哪些具體的手段,而且,經濟學應當將個人在目的—手段框架的行為模式列入研究的范疇,否則就是舍本逐末,具有無法克服的缺陷。
(作者系西北民族學院講師)
上一篇:“好似吃飛機餐,日日都是那幾味”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