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們約請專家點評了2017年天津市專利行政保護十大典型案件,明天推出最后一篇。謝謝你們的持續關注,詳情請點擊菜單工作動態——十大案件,或在對話框中輸入十大案件,查詢相應信息。
案例十:電商平臺群體性冒充專利案件
案情
經舉報查實,上海市一些主要小型電商平臺的多家圖書專營店面銷售商品名稱為“學國學練好字…”、“唐宋詩歌精選隸書行楷字貼…”的字貼共145件,均聲稱“運用國家專利技術書寫編撰”、“兩項專利助你快速練好字”。經查,書刊的出版日期之前并無有效專利,構成了冒充專利行為。上海市知識產權局依法勒令電商平臺停止銷售上述產品并刪掉相關鏈接。
【特點】隨著電子商務領域專利仿冒行為增多十大農產品電商平臺,涉及一種產品的仿冒行為常常在多家電商平臺發生,須要行政執法部門、電子商務平臺、電子商務經營者和消費者共同努力,降低冒充行為,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專家簡介】
劉朝
中國科大學學院公管大學法律與知識產權系副院長,兼中國科技法學會人工智能法專委會副書記兼秘書長、國際標準組織ISO品牌評價技術委員會(ISO/TC289Brand)注冊專家、中國科技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知識產權法、科技法。
【專家剖析】
本案值得關注的有以下三點:
第一,群體性作假風波彰顯了我國電商平臺的兩大弊病
——知識產權冒充行為和誠信文化缺位
知識產權保護是我國電商平臺揮之不去的困局。該群體性冒充專利案件,彰顯了我國電商平臺的兩大弊病——知識產權冒充行為和誠信文化缺位。群體性的冒充專利行為,因為其銷售數目大、平臺集體不自律、受騙消費者多等特點,對交易秩序和交易安全的損害大。這一凈化營商環境的社會整治困局,須要執法部門、電商平臺和消費者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第二,行政執法快速反應,落實群體平臺責任,除了維護了市場秩序,也引導了電商平臺注重商譽
電商平臺群體專利作假時忽略了另一個和群體選擇相關的無形資產——商譽,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會帶來廣泛而長久的商譽損失。本案的處理既彰顯了行政執法快速反應、快速嚴打電子商務領域專利侵權冒充行為優勢,同時也通過執法和宣傳來引導電商平臺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與商譽這兩種重要的無形資產。
第三,為防止新科技革命帶給電商平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命運,提高其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監管同時,還需引導
本案已塵埃落定,為解決電商平臺揮之不去的作假侵權困局提供了一個行政執法的成功范例,但非常值得強調的是,新科技革命曾給了電商平臺蓬勃生機,正在帶給電商平臺越來越多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也可能漸次帶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危機。電商平臺的巨大成功得益于科技革命,但新一輪科技革命可能給電商平臺帶來生死危亡的巨大壓力,比如一些智能技術產品可能繞開平臺直接由消費者和制造商構成完整的商業鏈條。
在這樣的態勢之下十大農產品電商平臺,雖然無法判定未來新技術的新業態中,電商平臺的地位和命運將怎樣,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其長久的生存之道一定與其營商環境利弊、商譽優劣、知識產權保護強弱和誠信度高低等密切相關。而這種方面的提高,不僅僅是電商平臺的問題,也是我們的社會問題,僅僅靠電商平臺自律管理自我構建和政府執法監管還不夠,還需政府、社會組織和消費者等各方的共同引導。
(上海市知識產權局)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