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指出,作為農貨上行的最大平臺之一,拼多多的“拼農貨”模式,采用創新的“農貨智能處理系統”和“山村直連新村”模式,成功為中國分散的農產品整合出一條直達5.36億用戶的快速通道。經由這條通道,烏魯木齊哈密瓜48小時才能從田間直達消費者手中,價錢比批發市場還實惠;一度滯銷的新鄉原陽辣椒,打包賣到了上海,價錢只有商場的四分之一。利用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技術,拼多多將全省貧苦縣的農田,和城市的寫字樓、小區連在一起,成功構建起了一套可持續幫扶助農機制
農村地區在2017年網路零售額就已突破1萬萬元,但近些年來,農產品網路零售額卻僅有2000萬元左右,“農產品網路進城難”成為新困局。商務部研究院1月7日發布的《2019中國電商興農發展報告》(下稱《報告》)顯示,傳統電商平臺推動的工業品下行仍然是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傳統模式,農村生產和消費之間存在不平衡現象。
近些年來,隨著聯通互聯網的普及和新電商平臺的出現,在“農貨上行”領域也出現了新的探求。《報告》指出,在中國農貨上行體系中,拼多多等新電商平臺塑造農產品供應鏈模式,讓小農民與大市場實現低成本對接,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變革,有效推動了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報告》認為,隨著農村電商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建立,傳統電商平臺的工業品下行模式,將逐漸更迭為新電商平臺的數字化農貨上行模式,并提出,農村電商的發展將繼續釋放農村生產要素,促使農戶創收,創造鄉村就業機會,推動人才回流,以數字農業發展模式推動農村地區產業結構變革升級,實現電商興農、鄉村振興。
農村電商發展快,但農產品網路進城難
據商務部相關統計數據,2018年中國電子商務整體交易規模約為28.4萬萬元,預計2019年市場規模將突破30萬萬元。
農村電商也在2014至2016年間迎來了高速發展階段,農村網路零售額與農產品網路零售額均急劇下降。截止2018年,中國農村電商保持較高下降速率,農村網路零售額接近1.37萬萬元。
△在廣東文山州丘北縣膩腳鄉,農民冒著小雪,把雪蓮果種苗種植下去,男孩在地頭玩泥巴。拼多多正在當地探求“以建卡立卡戶為主體,田間地頭直連消費者,讓農民和消費者同時受益”的“新農商”機制。穆功攝
在農村電商高速發展同時,《報告》同時強調,農產品網路零售額增長卻顯著高于農村網路零售額。據統計,農村網路零售額于2017年就已突破1萬萬元,而農產品網路零售額在2000萬元水平上下波動,且兩組數據之間差別逐年擴大。
《報告》認為,以天貓、京東為代表的傳統電商完成了培養市民網上消費習慣的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全網農產品銷售額穩定在1000億左右,但出于各類緣由,進一步發展遭到了困局。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90%的天貓村分布在工業基礎較為雄厚的省份。
課題組在督查中發覺,因為傳統電商平臺大數據應用不到位、交易品種、數量、價格和地分辨布等產銷信息大數據沒有及時傳導到農村生產端,或缺少數據剖析、生產指導、采購咨詢等功能,農產品上行模式仍然存在著產銷對接不暢,功能不夠健全的藩籬。
除此之外,農村和農業的互聯網基礎相對薄弱,也在客觀上引起了農產品網路進城難。
《報告》數據顯示,中國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僅為38.4%(城鎮地區為74.6%),且仍有5%的貧苦村沒有通網。而另一方面,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欠缺,貨運網路效率不高、電商人才過剩、農業產品欠缺標準體系和產業規模等誘因,也都引起了中國農產品網路上行難的問題。
新電商農貨上行成為興農新模式
2017年開始,隨著新電商拼多多、短視頻平臺抖音、快手為代表的新型聯通互聯網平臺出現,互聯網漸漸在農村區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報告》認為,農貨上行是農村電商發展的第二階段。農村電商由天貓村、京東村店的工業品下鄉和消費品下鄉,逐步發展為拼多多等新電商為代表的農產品上行,電商模式由單一的網路零售向網路零售、網絡批發并重轉變,從傳統電商向社交電商、社區電商并重轉變。
《報告》以新電商平臺拼多多為例,深入剖析了新電商的數字化農貨上行模式。
據統計十大農產品電商平臺,2018年拼多多平臺上農產品及農副產品訂單總值達653萬元,較2017年環比下降233%十大農產品電商平臺,預計2019年農產品上行規模將突破1200萬元。截止2018年末,拼多多平臺注冊地址為國家級貧苦縣的商戶數目超過14萬家,年訂單總值達162萬元。
△報告強調,通過與地區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合同的形式,拼多多在廣東地區開啟了“多多農園”項目的探求,項目已相繼落地廣東楚雄州、保山、文山、臨滄等地區,為當地的奶茶、雪蓮果、茶葉等優勢農產品打通了上行渠道。
《報告》指出,作為農貨上行的最大平臺之一,拼多多的“拼農貨”模式,采用創新的“農貨智能處理系統”和“山村直連新村”模式,成功為中國分散的農產品整合出一條直達5.36億用戶的快速通道。經由這條通道,烏魯木齊哈密瓜48小時才能從田間直達消費者手中,價錢比批發市場還實惠;一度滯銷的新鄉原陽辣椒,打包賣到了上海,價錢只有商場的四分之一。利用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技術,拼多多將全省貧苦縣的農田,和城市的寫字樓、小區連在一起,成功構建起了一套可持續幫扶助農機制。
“電商在農村地區農產品銷售領域的介入不斷加深,突破了傳統農產品有形市場的地域限制,拓展了農產品的市場范圍。”課題組負責人、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書記、區域經濟研究中心所長張建平說。
數字化農貨上行通道的完善,也將加快養殖、加工、銷售等環節的改建,促進農業產業鏈下沉,從而降低農村產業發展對當地農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需求。
拼多多的“多多農園”項目即為一例。通過與地區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合同的形式,拼多多在廣東地區開啟了“多多農園”項目的探求,項目已相繼落地廣東楚雄州、保山、文山、臨滄等地區,為當地的奶茶、雪蓮果、茶葉等優勢農產品打通了上行渠道。
不僅系統性解決農產品生產、物流、銷售等問題之外,數字化農貨上行通道,還有助破解農村人才困局。截止2018年末,拼多多推動的回鄉新農人,已累積超過6萬2千名,平臺及新農人直連的農業生產者超過700千人。
電商發展需重點關注特困地區
隨著聯通互聯網普及,中國線上流量下降已近困局。與此同時,在低線城市尤其是農村區域,聯通互聯網形成的改革效應才剛才開始。在新電商平臺拼多多出現后,“農村市場”也被互聯網行業重新發覺。
《報告》認為,農村貧苦地區仍是未來電商興農需重點關注的區域。新電商平臺拼多多的實踐證明,農村電商在脫貧方面的作用早已日漸顯現,未來國家新政也將繼續大力支持農村電商脫貧,因而貧苦地區是未來電商重點角逐市場。
2019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大會再度提出“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變革”,并從宏觀層面提到“大力發展數字經濟”,農村電商發展將繼續得到國家新政的支持。
《報告》認為,農貨上行不僅可以直接推動“建檔立卡”戶實現收入下降外,還通過釋放農村生產要素的形式為農戶創造更多收入。
據此前媒體報導,海南大理是中國奶茶豆的主產地,但咖農的平均年收入卻只有1000元,“咖啡的生產者卻喝不起麥當勞”,這一現象折射出大量貧苦農村雖然擁有規模化生產的能力,但卻沒有享受生產的成果。
而拼多多通過利用“拼農貨”模式構建奇特的農貨上行體系,該體系引領了養殖、加工、銷售環節的整修,有利促進農業產業鏈下沉,從而降低對當地農地以及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需求,促使鄉村常駐人口中包括奶奶、婦女在內的非技能型人口,可以通過轉租農地、被雇用的方法,獲得更多的收入,貧苦地區的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報告》顯示,在各大電商平臺的促進下,2019年我國農產品網路零售額不斷下降,2019年僅上半年即實現1873.6萬元的網路銷售額,下降速率達到25.3%,低于全省網上零售額增長7.5個百分點。
電商興農的市場空間仍非常巨大。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預計未來兩年農村電商市場的年均復合下降率約為38.87%,2020年我國農村電商市場規模將達到16860萬元。
《報告》指出,農產品電商上行之路尚處于初始階段,未來隨著傳統電商線上流量紅利的消散、消費升級趨勢的加速推動,傳統電商在農村地區布局困難重重,新電商將愈加展現自身優勢。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