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于斌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消費升級時代的來臨,物質過剩已經成為很多網友較為頭痛的問題之一。
每逢618、雙11電商平臺大促,動輒數千億的平臺銷售額,就足以見識國內消費者的超強購買力。只不過,買買買一時爽,買完很多人家里就會堆了很多閑置物品。這從個人角度是物品積壓帶來浪費,而從國家和社會高度來看,更是關乎低碳環保、綠色生活。
為此,近年國家在各項政策上,反復提及“循環經濟”,并正在成為一股熱潮。與此同時,深耕二手交易的平臺也蓬勃發展,甚至占據國內消費的很大一部分。而以轉轉、閑魚為代表的頭部二手交易平臺也越發受年輕一代的喜愛。相關調研也表明,都市年輕人對買賣二手貨這件事,不僅不抵觸,反而興致頗高。
時下,ESG發展(環境、社會、管理)也越來越受企業重視,更多企業家也開始意識到,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而各國共處一個世界,一起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也是人類長治久安的可持續發展大計。因此,循環經濟也在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中,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ESG大趨勢已至,循環經濟撲面而來
近日,國家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決策部署開始按計劃落地,根據《“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有關要求,國家發展改革委已組織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以下簡稱《循環經濟促進法》)修訂研究工作,并開始面向社會公開征集法律修訂意見和建議。
據了解,此次公開征集的時間為9月10日至10月9日,為期30天。此舉也被視為國家層面將“循環經濟”的相關政策推進列入日程的強烈信號。
實際上,循環經濟概念的提出,由來已久。而且,伴隨著企業ESG的發展意識與理念的提升,循環經濟也從未像現在一樣受到業界如此高度的關注。
ESG,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個企業是否具有可持續金融發展的價值。也就是說,一個公司逐漸“長大”,甚至成為了在國際、國內市場經濟環境下,舉足輕重的組成部分,其不應只是局限于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而應有更大的社會擔當與環保責任。
尤其是2020年疫情來襲后,我國也是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不僅要做好內部防控、提振經濟,也同樣向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無償提供專家物資,展現擔當,貢獻智慧。
因此,環境,社會責任,公司治理,這三個核心因素就是可持續金融的一個過程。在企業不斷全球化的當下,代表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的ESG概念也應運而生。據觀察,ESG實際上超越了傳統基于財務指標的投資,也恰恰因為從多個維度進行了考慮,因此也有可能帶來較穩健的長期回報。
例如,過去十年,上證社會責任指數漲幅為58.02%,上證公司治理指數為29.33%,而同期上證綜指漲幅為14.36%,這種趨勢在全球許多市場都可以看到,也表明符合ESG投資理念的上市公司股價有條件取得更好的表現。
「于見專欄」注意到,近年共享經濟的盛行,也是ESG大潮來臨的前兆。作為企業,踐行ESG發展觀是長足發展的根本。而對于個人,「于見專欄」也發現,省錢、簡約、共享正悄然進入年輕人的購物世界。
例如,艾媒咨詢數據顯示,38.7%網民主要通過二手電商平臺購買商品;19.1%網民主要通過二手電商平臺出售商品;而有42.2%網民通過二手電商平臺買賣商品。這也意味著,在線二手交易已經成為了不可忽視的存在。
很顯然,二手交易平臺受到青睞,是循環經濟帶來的時代紅利。只不過,正是因為二手交易頭部企業也在用ESG理念指導公司的發展方向,才得以發展壯大。
例如閑置物品交易平臺,近日由北京市通信管理局指導、北京市通信行業協會主辦的2021(第十八屆)北京互聯網大會上,作為循環經濟企業代表,轉轉集團以《引領綠色低碳生活-閑置交易系統》,榮獲了北京“綠色低碳示范案例”稱號。
北京市通信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暉就表示,這些綠色低碳示范案例技術先進,節能減排效果明顯,具有引領性和示范性,能夠反映綠色節能領域的最新進展,具有良好的推廣價值,社會效益顯著。
社會發展加速,循環經濟價值凸顯
如上文所述,循環經濟成為大勢所趨的背后,是該發展理念所帶來的多重價值使然。「于見專欄」認為,循環經濟通過價值的流轉,資源的重復利用,不僅可以減少碳排放。而且日漸凸顯出十分巨大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環境價值,是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底層建筑。
首先,從環境價值來看,控制碳排放不僅有助于緩解溫室效應,也是降低極端氣候變化影響的全球性重要舉措之一。
有業內人士分析,2021年以來,世界不少地區氣溫如同坐上過山車,天氣"忽冷忽熱",創紀錄的寒潮、暴風雪和偏暖天氣頻繁出現,都與人類生產、生活過程中的碳排放過量息息相關,而其根本原因是全球變暖,氣候系統的不穩定性加劇,"幾十年一遇"的極端天氣變得越來越常見。
因此,在循環經濟、環保理念越來越被重視時,作為循環經濟的量化指標,碳中和的概念提出,也為循環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為此,中國已主動承諾:2030年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2005年降低60%-65%,排放總量在2030年達到頂峰,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其次,從社會價值來看,氣候危機不僅會直接影響人類的生命健康,還會帶來難以估量的勞動損失。據調查,受極端高溫天氣影響,2017 年我國因溫度上升造成的勞動損失總小時數達 210 億,歐洲 2018 年的損失相當于 1100 萬公民的平均收入、地區國民總收入的 1.2%。
實際上,碳中和概念的提出,相較于「先排放后治理」的碳補償方案,企業更需要控制生產與運營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
例如,針對目前國內碳排行的現狀,轉轉集團攜手國際咨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以下簡稱沙利文)以及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聯合發布《2021中國閑置二手交易碳減排報告》。
報告指出,在二手交易領域,每一單閑置手機的交易,至少可以實現約25公斤的碳減排量;而家用電器等閑置物品交易可實現的碳減排量還要更高。比如一臺家用電冰箱的閑置交易,可實現的碳減排量高達130公斤。通過分析計算,自2015年創建至2020年年末,轉轉平臺已通過促進閑置物品流轉累計完成碳減排178.3萬噸。
這一數據,約等于傳統燃油車繞地球赤道行駛25萬圈或100億公里的行駛里程,如果是新能源汽車,則相當于140億公里的行駛里程。
此外,轉轉平臺累計能源減耗2372.4GWh,約等于北京2019年發電產量的6%或中國20萬戶家庭一年的能源消耗;而轉轉平臺累計成交的超2000萬冊二手書籍,相當于保護了17萬棵森林樹木資源。
因此,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經濟的科學可持續發展,政府大力倡導發展綠色循環產業,打造綠色循環產業經濟鏈,具有積極而廣泛的社會意義。也與其帶來的環境價值、經濟價值一脈相承。
再次,循環經濟帶來的經濟價值更是不言而喻。以帶來更少碳排放量的二手交易為例。根據沙利文的調研數據顯示,中國二手閑置物品交易規模從2015年約3000億元快速提升至2020年破萬億的市場規模,閑置物品交易的范圍覆蓋了幾乎所有的消費品品類,預計2025年中國二手閑置物品交易規模將達到接近3萬億的市場規模。
如前文所述,循環經濟關乎全人類,每個人都需要參與其中。因此,作為低碳環保模式的先行者,二手電商的迅猛發展,也讓更多消費者參與其中,從而才能帶來多重效應。
而且,深入研究國內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實現碳中和進展的,也不乏其人。
據了解,上述報告首次使用國際通用的基于系列標準推行的重要環境管理工具,通過生命周期評價(LCA)的測算方式,計算與產品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已經展現出了閑置物品交易業務帶來的巨大的節能減排效應。
這也側面印證,作為循環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閑置物品交易可以有效推動可回收資源的高效利用,在閑置物品交易領域和消費環節實現碳減排。由此,也帶來的數據量龐大的社會經濟效應。
二手電商成碳中和“潛力股”,服務成循環經濟加速器
實際上,沙利文的消費者調研數據顯示低碳理念已經開始深入人心。報告分析指出,以轉轉為代表的線上閑置物品交易平臺,能夠精準匹配閑置物品交易需求,大幅降低交通運輸的碳排放。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轉轉所提供的“一站式”閑置物品交易服務,極大的提升了交易品質,從根本上提升了消費者閑置物品交易意愿度,避免了傳統線下渠道不必要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
報告同時指出,作為中國最大的有服務的線上閑置物品交易平臺,轉轉打造了C2B2C的閑置物品交易模式,標準化程度更高,同時大幅提升了閑置物品交易的效率。
而在不同二手交易平臺的用戶體驗上,調研數據就顯示,在過去有過二手交易經驗的受訪人群中,高達71.4%的受訪者更偏向選擇可以提供自營標準化、履約化服務的閑置物品交易平臺。這也意味著,追求二手交易平臺的服務水平,成了消費者選擇二手交易平臺的首要因素。
而且,調研數據還表明,無論對于哪類用戶,商品質量信息透明和交易速度快都位列用戶最關心的前三大選項之中。由此可見,信任和效率既是用戶進行閑置交易時最為關心的問題,也是行業發展最核心的制約與驅動因素。而在服務水平與效率提升方面,轉轉集團與其它平臺相比,也有差異化的一面,優勢也十分明顯。
例如,3C電子產品交易方面,轉轉提供的驗機質檢服務非常完善,不僅建立了專業的質檢工程師團隊,還擁有66大項的驗機質檢標準,可以根據市場變化和用戶需求適時迭代。
與此同時,平臺自營的二手手機享受7天無理由退貨和長達一年的質保,自營3C數碼享受180天質保,平臺手機3C訂單中選擇驗機服務的用戶比例也超過了90%。在這樣的服務保障之下,用戶對轉轉也形成了良好的印象,正在形成口口相傳的口碑效應。
結語
2020年的一場疫情,讓很多企業空前意識到,全球是一個命運共同體。而隨著ESG、循環經濟的概念認知越來越普及,企業轉變發展理念,進行自我革新也迫在眉睫。「于見專欄」注意到閑置物品交易平臺,2020年底,轉轉集團就已經把企業使命升級為:讓人們享受閑置交易的快樂,讓世界因流轉更可持續,成為轉轉集團堅守長期主義的底層邏輯、發展策略。
我們相信,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通過交易閑置物品不讓資源浪費,養成綠色的消費和生活習慣,其實就是一種人人都可參與的環保行為,更是利國利民之舉,其各種價值與意義也將越來越超出人們的想象。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