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2歲的外賣小哥李艷明,在北京東壩的美團外賣站點送外賣。李艷明來自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3年前,他和同村的12個礦工一起來北京打工,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送外賣,成為村里最早一批從礦上“轉型”的人。
李艷明的祖祖輩輩都生活在礦區,從他記事起,村里人基本都在礦上謀生。2014年,受煤礦企業去產能影響,礦工的收入銳減。“礦上收入低、養家的壓力大。”李艷明說,他們這12個人回鄉后,又帶動了幾十個人來北京送外賣。
外賣小哥李艷明和記者聊天(左一)。新華社記者趙文君攝
從礦工到外賣小哥,有什么變化?“收入比礦工好。”李艷明說,來北京的第一個月,因為不認識路,送了約600單,拿到手約5000元。送外賣按單計酬,加上底薪還有送貨距離補助、夜間補助、餐飲重量補助,總體還算滿意。
“剛出來那年,下大暴雨摩托車電機進水,車壞在半道上,碰到一個同行幫我把車弄到修車鋪,當時很感動。”李艷明說,外賣小哥之間經常互相幫忙,車胎扎了、電瓶沒電了,半路上總能遇上同行幫助。
萬事開頭難,李艷明起初特別怕跟客戶說話。“一開始見人不敢說話,低著頭把餐盒遞上,扭頭就跑。”李艷明說,現在他意識到送外賣跟客戶打交道挺重要。
外賣小哥風里來雨里去,遇到惡劣天氣連車帶人摔倒,是常有的事。“人摔了、餐盒也撒了,只能給客戶打電話解釋,跟商家聯系重新做一份再送。”李艷明說自己比較幸運,一般對方都能理解,沒遇過特別刁難的人。
“有一次下雪天給一位老人送餐,我雙手遞上餐盒時正好碰上了客戶的手,老人說你的手怎么那么涼,順手就要把懷里的一個暖寶送給我。我推辭了,但是老人一定要送給我。”李艷明說,這種溫暖的感覺他一直記著。
李艷明感到,這三年來外賣行業的變化挺大,不僅客戶更能理解外賣小哥,連裝備也升級了。頭盔、服裝分冬夏款,還有藍牙耳機。
“別人上班我們休息,別人休息我們上班。”李艷明介紹,外賣一天24小時分三班倒。一個人一天下來至少要跑150公里,摩托車電池每天帶兩塊輪換關于外賣小哥的笑話關于外賣小哥的笑話,一般兩年就要換一輛新車。
在北京很多大型商城,幾乎每家餐廳都有外賣小哥來回穿梭、取餐的身影。李艷明說,每天看餐廳配餐,也看懂了點經營的門道,他的一個同鄉上個月辭職開了一家快餐館。未來,他也想攢點本錢開一家餐廳,賣快餐盒飯。“快餐出餐快,這樣小哥們等餐的時間短,路上奔跑的時間更寬裕。”他說。
“家里兩個孩子,一家人全靠我一個人工資養著。”公司每月安排放一天假,但李艷明自己不想休息,除了農忙時節回老家秋收,一年最多回家一次。每天空閑時,李艷明喜歡跟媳婦用微信視頻聊天,媳婦總是叮囑他說:“掙不掙錢,注意安全,平安就好。”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