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截止2021年末,中國靈活就業的人數達到2億人。這兒面主播相關的職業有160多萬人,和20年相比降低了近3倍。
提及靈活就業,你最先想到什么職業?
我們印象中靈活就業的主力軍是送快件、送外賣、跑網約車。
靈活就業的人數不斷降低,也側面反映出當下的就業壓力依然十分大。互聯網急劇裁員縮編、考公報錄比逐年下降、國企民企門檻漸漸傾向于應屆生,這么數以萬計的年青人究竟何去何從?
不再把工作當作“鐵飯碗”,而是不斷地去找尋各類“盤子”“碟子”來掙錢,其實或正在成為這個社會的主流。
讀者老師們好,我是大蓮學姐,每周四我們一起說說年青人的那點憂愁。
明天我們一起說說,這屆年青人的“自由職業帝國”。
究竟哪些是“靈活就業”?這個詞出現的時侯幾乎超出了大多數網友的認知,但畢竟它有一個筆名叫“自由職業”。
@十月:這年頭能找到好工作誰樂意靈活就業?
@:自由職業者一點都不自由。
網友會有這樣的指責并不意外,雖然朝九晚五,每位月領固定薪資,四險一金公司固定收取外賣員兼職是想做就做嗎,這是十幾年來大多數人的生活。
忽然出現一個新的詞匯,讓你“靈活就業”,公積金要自己想辦法去交;工作時間也不確定,忙上去可以沒日沒夜,閑出來便成天無所事事;有工作的時侯便有薪水,沒工作的時侯可能很久都沒有收入。
于是人們便紛紛把“靈活就業”和“失業”掛上了等號。
劉銘以前是一名互聯網大廠職工,屬于典型的文科男,恬淡名利,與世無爭,為人并不圓滑,甚至有點愣,不會處理和朋友、和領導的關系,被領導吐槽“假自傲”、“裝”,所以劉銘永遠都是甩鍋的那種,各類激勵、獎項都與他無關。
難以忍受這些職場環境的劉銘,決然毅然地選擇了離職。
但當劉銘重新步入求職市場后,他發覺自己其實沒有太多的競爭力。因為不占優勢的學歷,高頻的跳槽……常常被HR拒之門外,這讓劉銘深受嚴打。
近四個月仍是沒有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這期間仍然靠著過去的積蓄生活,每晚降低的存款,讓劉銘的壓力與日俱增。
一次碰巧的機會,和外賣小哥閑聊時,覺得送外賣也是一件挺有趣的事,于是皮夾害羞的劉銘決定體驗一下。
原本只是想嘗試一下,解決燃眉之急的劉銘,卻意外發覺外賣小哥賺的錢也非常可觀,盡管收入遠遠不比之前在大廠的工資,并且幾乎沒哪些福利,但總體差強人意,起碼可以養活自己,也無需去處理這些“理還亂”的人際關系。
與劉銘“被迫靈活就業”不同,丁晨是自愿選擇了“靈活就業”。
丁晨在鞋廠里工作,包三餐,輪班制,三天晚班、兩天晚班,之后休息三天。一個月工作20天,交納四險一金,丁晨每位月到手五千左右。但他有一個女兒,還要養雙方家長,和父親兩個人加上去不到一萬塊的收入還是沒辦法讓家里富足。
鞋廠有淡季旺季之分,旺季會比較忙,但收入可觀,等到了淡季工作時長減小,薪水也會升高。
于是丁晨便想起可以借助淡季和平常休息時間,做些兼職來貼補家用。
丁晨選擇了做“兼職騎手”。雖然這些錯峰做“兼職騎手”在業內已經是常態,數據顯示外賣騎手中有三成來自于制造業。
“如果才能逃出辦公室龍爭虎斗,逃出每位季度的績效考評,逃出每晚上上班打卡,有一份屬于自己的職業,為自己打工也很好的。”
確實,才能掙開資本家的禁錮,用技能本領、興趣愛好為自己打工掙錢,何樂而不為呢?
阿帆專科學的是平面設計,到30歲的時侯早已是個有8年職業經驗的UI設計師,這期間換過幾份工作,在畫廊待過,在一個做樂團的互聯網公司工作過,8年來始終為找尋一份有意思的工作而努力,但都無疾而終。
漸漸地外賣員兼職是想做就做嗎,阿帆逐漸曉得自己想要的并不僅僅是一份只為掙錢、填飽腹部的工作,除此之外還希望它能給自己帶來滿足感和快樂。
8年通過不斷更換行業來找尋工作的價值感,但始終無法如愿的阿帆,決定離職。
于是阿帆走上了探求自由職業的公路。
01
裸辭的第一年:苦悶和恐懼達到頂峰
靠著自己的興趣和審美這種優勢,阿帆做起了生活類的自媒體,寫些吃喝玩樂的功略。
靈感枯竭了,就撿起老本行,寫點家裝的設計貼。漸漸地有了流量,開始有人請她設計房子。于是此后一段時間阿帆便一邊接點設計的雜活,一邊繼續搞自媒體。
02
第二年:再次彷徨
盡管負責設計了兩個房屋,但由于家裝周期過長,短期內都不能拍成品照,而自媒體的貼子熱度也漸漸升高,咨詢設計的人也越來越少。
就在這時,有個公司不知通過哪些機緣,撈出了她許久原先的簡歷,打電話約請筆試,還開出了很高的薪資。當下阿帆遲疑了。
接受offer,很大機率意味著要延續前8年那個繁忙,但并不開心的生活。所以阿帆說再考慮一下,于是臨時起意,拾掇好行李跑出去旅行了。
旅行中,通過同學安利,去了當地的一座古寺求簽。雖然阿帆并不相信命運,但她寄希望于這個簽能推她一把。
阿帆回顧8年的職業生涯,意識到UI設計并非是她真正想做的事,只是一份體驗、穩定、能解決溫飽的工作,因而呆在舒適圈里久了,便也不再樂意改變現況。
裸辭探求自由職業的三年,便是她邁出的一小步,莫非就要為此重蹈后塵嗎?
回到家,阿帆便拒絕了offer,做起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03
第七年:機遇與希望
回到家冷靜出來以后,阿帆繼續專注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忽然有三天,一家著名的家裝號找到阿帆,想要約請她做個專訪,也是這個機緣巧合,讓更多的人認識了阿帆,曉得了她的才氣。漸漸地,約設計的人越來越多。
04
現今:生活穩定,有了更多的思索
現今阿帆的生活早已基本穩定,有持續的設計單接入,基本的生活得到了保障。
——前八年的職業生涯有意義嗎?
——一定是有的,由于學院專業的關系,畢了業便涉足到UI設計這一職業,那時的我對自己的內心還不夠了解,不曉得自己的喜好,面對結業的恐懼心里想著有份工作便是幸事了。
八年里我的審美和設計能力都有提高,同時這也是一個自我積累和成長的過程,在不斷更換行業、換新工作的過程中,不斷試錯,也漸漸發覺了自己的心之所向。
——30歲,才開始改變難嗎?
——剛開始很苦悶,在舒適圈待久了,人會顯得僵硬,我也曾掙扎過,想著要不要就如此繼續躺下,但還是過不去自己心中的那關。
30歲確實要面對更多的壓力,但只要自己曉得自己真正想要的是哪些,就不用管這么多了。30歲而已,人生的下半場才剛才開始呢!
:
雖然當熱搜出現#90后越來越接受靈活就業#的話題時,我是蒙蔽的,起碼我身邊的大多數都還是朝九晚五(實際996)的艱辛但豁達地活著。
這些面臨待業、找不到工作的同事,她們仍然在投遞簡歷、尋找一份新工作的路上。
在媽媽眼中,這些挪到大城市打拼的兒子,仍然在做一份“不正經”“暫時”的工作。
但轉念一想,我又認為這件事是合理的。經過21年一整年各行業裁員的洗禮以后,我們逐漸明白,那里有哪些穩定的工作?
領著高薪福利的大廠人,時刻面臨著內卷、加班、裁員、35后待業的壓力;
工地的藍領們,每天風吹日曬,依然領著微薄的薪水;
一線的醫護人員、消防員、警察,在高危職業的排名榜上居高不下。
這一屆年青人越來越恐懼,恐懼于每天頂在身上的績效考評,恐懼于35歲后的待業風險,恐懼于居高不下的租金和柴米油鹽。
但我們何必把自己的能力和生命局限在那一寸的條紋間里,我們可以把眼光放在更寬廣的世界里,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到各行各業發光發熱。
我們不提倡“靈活就業”。
但希望每位人都有可以“靈活就業”的能力和勇氣。
等到那時,我們便也毋須再為這些還未發生的“失業”而苦悶抑郁。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